何处园无杏,何园杏不花。
一时成圣迹,千古艳奇葩。
烂漫尼山宅,芬芳制府家。
行行来西郭,如涉泗洙涯。
【注释】
杏坛:相传孔子曾设坛讲学,后以“杏坛”指代讲学之地。这里是说园亭里种的杏树,就像杏坛一样,有学问和修养。花前贶(kuàng)诗扇赋谢:在花开之前,诗人就写了一首《诗扇赋》来感谢园主人的花前赐赠。四首:指刘定余先生送给作者四首诗。
【译文】
什么地方没有杏树,哪里的园子没有杏花?
一时间成为圣人的足迹,千古以来是鲜艳夺目的奇葩。
满园烂漫如尼山,制府家芬芳如泗洙。
一行一行走来到西郭,好像涉过泗水洙流之涯。
【赏析】
这是一组咏物诗。全诗以园亭里的杏树为题,通过对杏花的赞美寄托对园主的感激之情。
“何处园无杏,何园杏不花。”诗人首先从客观角度出发,指出天下的花园中都种有杏树,但哪一个园子里的杏树不开花呢?言下之意是杏树虽常见,而杏花却难得一见。这两句看似平常,实是妙笔生花,意蕴深厚。
“一时成圣迹,千古艳奇葩。”诗人把杏花与圣人联系起来,认为杏花是一时成圣的象征。杏花的开放,正是圣人教化百姓的时节,所以被称为“圣迹”。同时,杏花也是千古绝艳之物,其美丽堪比世间的奇葩。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杏花与圣人、圣迹、圣迹、圣迹等联系起来,既赞美了杏花的美丽,又表达了对园主的感激之情。
“烂漫尼山宅,芬芳制府家。”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园内的景色。尼山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园中的杏树如同尼山一般烂漫。制府之家则是指制台府邸,这里的杏花散发着芬芳的气息。这两处描写,不仅展现了杏花的美丽,也暗示了园主的学识和修养。
“行行来西郭,如涉泗洙涯。”诗人最后一句,用了一个典故:“泗上之滨”,意思是诗人行走于园中,就像在泗水之滨一样。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园主的敬意,也表达了他对园主的感激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园中杏树的赞美,抒发了诗人对园主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示了园主的学识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