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逢亦已足,胡不笑颜酡。
杰士时连袂,逸情入放歌。
三生由命铸,四壁奈吾何。
强起加餐饭,萱堂双鬓皤。
乙巳七月再游西园二首
遭逢亦已足,胡不笑颜酡。
杰士时连袂,逸情入放歌。
三生由命铸,四壁奈吾何。
强起加餐饭,萱堂双鬓皤。
【注释】
“乙巳”:即元符元年(1098年),苏轼此时因乌台诗案被贬到惠州,这是他第一次被贬,所以用“乙巳”来指代这一年。
“七月”:指七月七日的七夕节,古人认为牛郎织女在这一天相会。
“再游”:苏轼第二次游览西园,这次是在七月七日之后。
“遇逢”:指遇到,相逢。
“亦已”:已经,足够了。
“胡不”:何不,何不。
“笑颜酡”,指酒醉时的笑容。
“杰士”:才华出众的人。
“时连袂”:时常携手同行。
“逸情”:超脱世俗的心情。
“放歌”:自由抒发歌声。
“三生”:《三世书》中记载,尧、舜、禹是上三辈,商是中三辈,周文王是下三辈。《三世书》中说,人的生命有三生,前世为人,中身为鬼,后世为畜。这里指人的一生,三生指的是前生的轮回。
“命铸”:命运所铸造。
“四壁”:四面墙壁,指没有出路的处境。
“奈”:无奈,无可奈何。
“强起”:勉强起床。
“萱堂”:指母亲。
【赏析】
此诗作于元符元年(1098年)七月,苏轼因乌台诗案第二次被贬惠州,这是他第一次被贬,所以用“乙巳”来指代这一年。
这首诗写苏轼第二次游览西园时的情景和心情,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母亲的思念。
首句“遭逢亦已足”,感叹自己遭遇已经很满足了。接着写他为什么不开怀畅饮呢?因为还有一位贤德的妻子陪伴在身边,所以“胡不笑颜酡”。这里的“酡”指脸泛红的样子,形容妻子的笑容使苏轼非常高兴。
接下来写他与妻子一起欣赏音乐,唱出了心中的喜悦之情:“杰士时连袂,逸情入放歌。”这里的“杰士”是指才德出众的人,“时连袂”是指时常携手同行,“逸情”是指超越世俗的情怀。苏轼在这里表达了他对妻子才德和夫妻恩爱的赞颂和感激之情。
然而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就到了生命的尽头:“三生由命铸,四壁奈吾何!”这里的“三生”指的是前生的轮回,“四壁”是指四周的墙壁,无法逃脱困境。苏轼感叹人生短暂,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
最后两句写苏轼醒来后想起了母亲,于是强起为她准备早餐:“强起加餐饭,萱堂双鬓皤。”这里的“萱堂”是指母亲的房间,“双鬓皤”是指两鬓斑白,指母亲的头发已经变白了。苏轼在这里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和对家庭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