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穆
【注】:本诗系作者游笔架山所作,故以“笔架”为题。 1. 本来凝结自洪蒙 - “洪蒙”指的是洪荒时代,一个尚未被文字和文明所定义的初始状态。在这里,笔架山如同从洪蒙时代凝聚出来,拥有了其独特的形态和意义。 2. 精凿争言鬼斧功 - 这句表达了笔架山的奇特造型和自然之美。通过“精凿”和“争言”,诗人形容了笔架山经过精细雕刻,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般创造出的自然景观。 3. 直视一拳侵岳势
我们来逐句解析这首诗《咏水仙》: 第1句:百卉惊寒各息机,庭前群玉正芬菲。 释义: 各种花卉因寒冷而停止了活动,庭院前的玉石也显得格外芬芳美丽。 - 注释: “百卉”代表多种花草,“惊寒”指受寒的影响。“各息机”意味着它们都安静下来不再活动。“群玉”指的是玉石,这里可能是指庭院中的玉石装饰或自然形成的石头。“芬菲”形容其香气扑鼻。 - 赏析: 此句通过自然界的植物和石头来比喻人的行为和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居生活的宁静与闲适。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西风飒飒柳条斜,新月林中影不遮。” - 注释:西风凛冽,柳枝随风摇曳。月光透过树林洒在地上,形成了斑驳的光影。 - 赏析: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山居中的自然景象,通过“西风”“柳条”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萧瑟凄美的氛围。同时,“新月”又为这幅画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第二句:“时有茗香供澹漠,略无文酒事豪华。” - 注释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诗的体裁、内容、主题等等,然后结合着这些要求回顾诗歌的相关诗句和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要注意不要离题。 “云门栈”是诗人所游览的地方,从题目可以知道诗人在游览途中看到了山势的奇特,故可推断出首句描写了山势之高;“千尺临无地,嵯峨敢厌劳”意思是:高耸入云的栈道直插云霄,陡峭峻拔使人感到劳累不堪。这两句描写了山势的高陡
闲居 堂前森竹荫衡茅,道向停居草已交。 飞鸟近人衔落果,鸣蜩先气上轻梢。 懒过慧远寻莲社,选梦寒山对石巢。 自喜年来寡尘事,诗成犹倩老僧敲。 注释: 1. 堂前森竹荫衡茅:堂前有茂盛的竹子,荫蔽着简陋的茅屋。 2. 道向停居草已交:通往我的住所的路上已经长满了草。 3. 飞鸟近人衔落果:鸟儿接近人并衔走了树上的果实。 4. 鸣蜩先气上轻梢:蝉鸣声在树梢上响起。 5. 懒过慧远寻莲社
【注释】 和曾旅斋登飞来故地:曾旅斋即曾巩,他曾任过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飞来”为佛家语。《法华经》:“一切诸天及人民,皆得成佛道,是名大乘之始。”此指曾巩。“故地”,旧居之地。 成坏归今古:佛教称世界有成住坏空四种状态。此句谓世间万物的兴衰变化,古今都逃不过这一规律。“劫”,梵语音译,意译为时,喻指长时期。 仙宫亦劫灰:仙人所居之处也不免成为劫火焚毁之物。 曾看金法界:金,指金属;法界
诗句释义 1 大地任红尘,空山独洁身: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冬至时节独自一人行走于空旷的山林中,感受着自然的清冷与洁净。"大地任红尘"暗示了人世间的繁华与喧嚣,而“空山独洁身”则强调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与高洁。 2. 后人成晚节,先气不因春:此句意味着后人的品德往往在晚年才能显现出来,而诗人的高尚品质却不受时间的限制,始终如一。 3. 芳菊惜不待,奇香难自沦:这里用"芳菊"比喻自己
【注释】 秋色:秋天的景色。江城:指南京,古称金陵,有秦淮风光。登楼快事饶:登高望远,心情舒畅愉悦。琼台:即玉台,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凌夜气:笼罩着夜气。石磴(dèng):石制的台阶。寒潮:寒气。过雨:下过雨。舔:滋润。高爽:清爽。遥香:远处传来的芳香。暗飘:隐约飘来。海槎客:指海上漂来的船只。斗牛标:北斗七星中的牛宿和斗宿。 【译文】 秋日里,金陵城的景色十分迷人,登高临远,心情舒畅愉悦。
冬至野步寒梅独放 冬至是冬季的开始,野步行走于寒冷的雪地,梅花独自开放。 梦里久相失,幽情杳未通。 梦中与对方长时间失联,内心深处的情感始终无法传达。 无端板桥路,偶得水旁中。 不知何原因,却偶然间走到了桥边,在水畔遇见了你。 孤月亦有侣,闲心难众同。 孤单的月亮也有它的朋友,而我的心境却难以和别人分享。 谁将可怜质,画赠向诗翁。 有人把一幅画像赠给了我,让我用诗歌表达对它的赞美。 译文:
【注释】 过清江:指路过清江。 空江:空旷的江面。 豁遐瞩(hùxiázhǔ):开阔视野,极目远望。 四照:四方照耀。青芙蓉:即荷花。 草木伤殊代: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已经历了不同朝代。 村墟:村庄。 战烽:战争留下的烽火痕迹。 山光不隔雨:指山上的景色在雨中更显壮丽。 地转屡悬峰:指地势险峻,山峰重叠。 沧州意:对美好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凭栏羡鹤踪(zhōugēnqízō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