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诩
次韵答柳汝澜 亲遇金华老牧羊,囊收六合一毫芒。 何时再入西湖路,对榻张灯话武昌。 注释与赏析: - 《次韵答柳汝澜》是明朝诗人张诩的作品。 - “亲遇金华老牧羊”:作者在金华遇见一位牧羊老者,形容他年迈但依然辛勤工作。 - “囊收六合一毫芒”:形容收集天下万物,但只取其精髓。 - “何时再入西湖路”:表达期待再次游览西湖的愿望。 - “对榻张灯话武昌”:在武昌的客栈里,两人同床共枕,畅谈理想
注释:秋水秋云渺茫一片,家乡已远我独自在月明之下。谁在江上划来相送,只担心错认了回家的路,处处都弥漫着茉莉花的香气。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秋水秋云杳一乡”写景,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基调。“月明谁此棹相将”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只愁错认来时路”是说由于离愁别绪,使得诗人分不清回家的路在哪里。最后一句“处处春风茉莉香”
【注释】周侍御:诗人的朋友。唐虞:指唐尧、虞舜,相传为上古圣明之世。千百载:形容年代久远。太空浮:形容云彩飘浮在天空中。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于开元十三年(725)春与友人同游小金山时所作。诗人用“暂维舟”、“汗漫游”写游山的情景,用“回首唐虞千百载”、“春云一点太空浮”写游山的感受。全诗意境开阔,笔力雄健
西湖寂寞如年夜,到处扶携避寇时。 细雨张灯孤榻冷,宽愁赖有锦囊诗。 这首诗出自明代张诩的《读东厓集偶成二首》,其中第一首描述了西湖在战时的荒凉景象,以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的孤独和忧郁。第二首则反映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英雄的敬仰,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后世只以诗称颂而不以德称颂的行为的不满。 注释: 1. 西湖:指杭州西湖。 2. 寂寞如年夜:形容西湖在战乱中荒凉冷落,如同一个年老的夜晚。 3
【注释】 罗浮:山名。在今广东增城西北。董东湖:作者的朋友,号东湖。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写他登临罗浮山时的感受。首句写站在罗浮山顶远眺,放眼望去,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清新秀丽的江山景色展现在眼前,使人心胸为之一畅。次句是说,眼前的江山如此美好,令人心旷神怡,仿佛一切尘俗都忘怀了,于是便情不自禁地吟诗以自慰。“多少”,极言其多也。三、四两句写诗人登上罗浮后,面对无边无际的宇宙
仙轺一去何时回,又见篱边菊半开。 未举重阳一杯酒,悲风断续自天来。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张诩,他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菊花和秋天的独特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1. 诗歌原文: 仙轺一去何时回,又见篱边菊半开。 未举重阳一杯酒,悲风断续自天来。 2. 逐句释义: - 仙轺一去何时回:描述仙人乘坐的仙舟离开后,何时能再次回来。这里的“仙舟”象征着超凡脱俗、自由飘逸的状态。 -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美、语言美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蛾眉毓秀锦江清,多少英雄此地生”,蛾眉:山的名号;毓:孕育;秀:秀丽;锦江:指岷江。这里借指东崖(在今四川奉节县)。蛾眉山是东崖郡的别称,这里用“峨嵋”代指。“锦江”即岷江,发源于四川松潘,流至成都入长江。岷江之畔,群峰竞秀,景色优美,历代有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里以“峨嵋”代指岷江东崖郡一带的山川风光
霜欺雪压意安闲,中有贞心不怕寒。 万紫千红零落后,一株谁遣到骚坛。 注释: 1. 霜欺雪压意安闲:形容菊花在寒冷的冬季中依然傲然挺立,不受外界的干扰。 2. 中有贞心不怕寒:菊花有着高尚的品格,即使在严寒中也毫不畏惧。 3. 万紫千红零落后:形容其他花卉在冬天凋谢之后,只剩下菊花独自傲立。 4. 一株谁遣到骚坛:诗人感慨只有菊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地位,被送到了文坛上。 赏析:
注释:宪长,即宪使,古代指主管一方政务的长官。方松厓,指方宪长(名松厓)的字或号。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方宪长离开后的感怀之作,表达了对宪长的怀念之情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首句“宪使秋过粤水滨”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第二句“昔年遗爱在吾人”则是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表达对宪长的深情厚谊。第三句“入城丹荔还遮道,都是甘棠一树春”则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表达对宪长离去后,城中荔枝依然繁茂如初的景象
【注释】: 四野:四周的田野。秋风:秋天的风。 两袖飘:衣袖被风吹起飘扬。 沿溪:沿溪水而行。 未辞遥:没有告别远行。 年光:岁月。换:更替,更换。十馀度:十多度。 依旧:仍然、仍旧。柴门:用柴木做成的门。石桥:用石头砌成的小桥。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和作者访友经过的小诗。前两句写秋风拂面,诗人沿着小溪去拜访友人崔自仙,但友人还没有回来。后两句则写诗人对友人的惦记,因为已经十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