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诩
笔授轩的释义如下: 笔授轩,即“笔授轩”为诗名。笔受,指接受笔授,意指接受传授;轩,意为书斋。笔授轩是诗人接受笔传,书写诗歌的地方,也可以理解为他创作诗歌的地方,也可以理解为他的住所,因为“轩”也常用来指代房屋。 楞严,佛教术语,指《楞严经》;何乡,指何方,何处。楞严笔授此何乡,指的是《楞严经》被笔授给这个地方。 从此法流东土遍,曹溪一水入云长,指的是佛法从东方传遍了整个国土。曹溪一水入云长
次韵答陈悦之见示二首 其一 旧约秋眠月一窝,荷衣风弄影婆娑。 有金不买西湖醉,风月其如良夜何。 注释:约定在秋天一起睡觉,月亮就藏在窝里,荷叶的衣裳随风摇曳,影子婆娑起舞。如果拥有金子,我就不会去西湖喝酒,因为那里的风景美得无法用酒来表达夜晚的魅力。 译文:我们约定了秋天一起睡觉,月光就藏在窝里,荷叶的衣裳随风摇曳,影子婆娑起舞。如果你有金子,我就不去买西湖的酒喝
“谩说秋光处处同,眼前烟水得随公。醉来共把君山笛,吹入洞庭秋月中。”这句诗的大意是:诗人在回答陈悦之时,表达了自己对秋日景色的喜爱和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下面逐一展开分析诗句的含义、背景和可能的赏析。 1. 字面含义与文化背景 - 秋天的风景:诗句中的“秋光”指的是秋天的景色和氛围,诗人通过描述秋光普照,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美景的欣赏。 - 朋友的陪伴:“眼前烟水得随公”意味着诗人在朋友的陪伴下
诗句:烟波咫尺便天涯,阆苑人间莫浪嗟。 译文:水波不兴处就是天涯,但那阆苑之中却是人间的一隅。不要因为眼前的景致而感到遗憾叹息,那里是真正的天国,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那样遥远。 注释:本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一种感慨和理解,他通过描绘眼前的景色,引出了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一种超脱物欲,追求精神世界的境界。 赏析:本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又深远的世界
秋光荡漾此无涯,花既婆娑鸟亦嗟。 茅屋松林映秋水,石门何谢鹿门家。 注释:秋天的景色无边无际,花儿摇曳多姿,鸟儿也显得有些哀伤。我的茅屋旁有松树和竹林,它们倒映在清澈的秋水中,这美景怎能不令人想起家乡的石门? 译文:秋天的景色无边无际,花儿摇曳多姿,鸟儿也显得有些哀伤。我的茅屋旁有松树和竹林,它们倒映在清澈的秋水中,这美景怎能不令人想起家乡的石门? 赏析
《别周侍御二首》是明朝张诩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下面对这首诗逐句进行解读: 1. 诗句原文: 金山铁水晓霜寒, 暂著鹑衣伴豸冠。 欲向江山消别恨, 江山翻觉别君难。 2. 译文注释: - 金山铁水晓霜寒:金山和铁水的清晨霜气寒冷,象征着离别时的凄凉与寒冷。 - 暂著鹑衣伴豸冠:暂时穿着破旧的衣物,陪伴着官帽,形容自己在困境中的无奈与悲凉。 - 欲向江山消别恨:想要通过游览山河来消释离别的怨恨。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赠世杰进士谢病归潮阳》一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第一句: 谢病初从海上归,西湖还款我柴扉。 注释: “谢病”是指辞去官职,休养生息。“初从海上归”指的是诗人初次从海上回到故乡。“西湖还款我柴扉”中的“还”字有回归、归来的意思,这里指的是诗人回到故乡后,将柴门还给了故乡。这里的“柴扉”指的是简陋的住所或家门。 赏析: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初次从海上回到故乡的情感
沈酣蒲酒世纷纷,十咏怀仙闻不闻。 即欲与君携笛去,月明吹尽铁桥云。 注释:沉溺于蒲酒之中,世间纷纷扰扰,听闻这十首怀仙的诗却无动于衷。心中想要与你一起携带笛子离去,在明月的照耀下,吹尽通往铁桥的云雾。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是明代张诩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人在繁华世界中的孤独与迷茫。诗人通过饮酒、听诗,表达了自己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即欲与君携笛去”
【注解】 洞门:山洞的门,这里指诗人居住的山居。 烟花:花灯,这里指元宵节的花灯。宿缘:前世的因缘。 尽日:整日。秋雨里:秋天的雨天。榴花:一种花卉名,常在夏天开花,秋天结果。石床:石头铺成的床。 【译文】 山居的洞口,秋日寒冷,仿佛一年又过去了,我与花灯结下了缘分。 一整天都在秋雨中听着乌鸦的叫声,石榴花儿笑眯眯地陪伴着我在石床上睡觉。 【赏析】 首联“洞门秋冷日如年,我与烟花了宿缘。”
诗句原文: 三岁罗浮几次过,分蓑曾共卧烟萝。 月明风细归槎静,隔岸时闻欸乃歌。 译文: 我在罗浮山已经度过好几个春秋了,曾经一起分享渔网的我们共同躺在烟雾缭绕的山萝中。 月光明亮微风和煦,我独自乘着小船归来,在岸边偶尔听到远处传来的歌声。 关键词解释: - 罗浮山:位于广东省,是著名的旅游和文化胜地。 - 分蓑:指分披或分割渔具来共同使用。 - 烟萝:指山间薄雾中的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