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仲游
【注释】 (1)木落山空:深秋时树木凋零,山谷空旷。 (2)九月秋:指深秋。 (3)画应:指画家的绘画作品。 (4)遣人愁:使人产生愁绪。 (5)梦泽:指湖南境内的潇水流域一带,是屈原流放地。 (6)二十年:这里指从熙宁三年到元丰二年,共二十二年。 【译文】 深秋时节树叶已落,山中空阔一片寂静。这时画家要画什么呢?我想,可能是想借画来表达一种深深的忧伤。我想起在梦泽经过的地方
【注释】 五更有感:指子时,夜半一更。 勃姑:即布谷,布谷鸟名,又名杜鹃。 【赏析】 《五更山鹧鸪》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此诗描写了作者在深夜时分听到山中鹧鸪的叫声,触发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以“五更”为线索,通过对鹧鸪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首句“杯酒虽同兴自殊”,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相聚的情景。虽然大家共饮美酒,但各自的兴致却各不相同。这可能是因为每个人的性格
【注释】 金错刀:用金箔装饰的刀。错,通“镂”。 囊:口袋。箧:小箱子。 珍怪:珍贵的宝物。 如刀两大钱:像两枚铜钱大小的金器。如:好像。大钱:古时的一种铜钱。 美新:好的新的。 能制作:能铸造。 怜:爱。 今:现在的。 近:将近。 千:一千。 年:代。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一枚金制的古钱。 前两句是说,这枚古钱,把口袋里装得满满当当的珍贵之物全都倒出来了
第一首 早上携来数幅图,山隈幽处过一日;明日诗情各有馀,我诗已尽其不足。罗纹的纹理如已少,金花银叶也堪书。 第二首 我与陈师同骑马,马上口占令益师携茶纸赴会;二首之作相和合,是时我诗已尽其不足。案上罗文如已少,金花银叶也堪书。 注释: ⑴“二首”:指《早携数幅过山隅》和《案上罗文如已少》两首诗。 ⑵“我诗已尽其不足”:意谓我这首诗虽然写得不好,但还可以补救。 ⑶“罗纹”:指罗织品。罗纹有花纹
【注释】 自怜:自我怜悯。自,从,代词。怜,爱。 为儒:做官。 灯火相亲:形容灯烛通明,照得人十分亲切。 儿童:指少年时。 今已老:如今已经老了。 案头:书案上。 未看:没有看过。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是一首自叙诗。诗人以“自怜”为题,抒发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全诗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作者早年贫病交迫,读书刻苦,而年华已逝,白发苍苍的感慨之情。 首句“自怜贫病也为儒”
【注释】:玉刀: 比喻锋利的文笔。镜台杵臼: 指磨砺笔砚,比喻写作。走魑魅: 形容文辞犀利,有驱除邪恶的力量。 虹气: 比喻气势磅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友人的勉励。“玉刀”比喻锋利的文笔;“镜台杵臼”、“走魑魅”,都是喻意写作时刻苦磨砺,锐意创新的精神风貌。“却缄虹气授儿曹”,是说作者将这种精神风貌传授给后辈,希望他们也能继承发扬光大
【注释】 续缦:延续,延伸。沉钩:钓饵入水中。拨:摆动。锦鳞:五彩斑斓的鱼鳞。池:池塘。倩:请求。传书:传递书信。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垂钓者悠然自得地在江边钓鱼的情景。首句“续缦沉钩钓水滨”,写出了垂钓者的悠闲自在;第二句“众鱼拨拨锦为鳞”写出了鱼儿们欢快游弋的样子;第三句“却将鲜鲤池中放,待倩传书付远人”则描绘了垂钓者把鱼放到水池里,然后写信请朋友代为转送远方亲人
注释:社鼓声声,响彻南北的村庄。老人相依着,倚靠在柴门旁。自从嘉祐初年之后,直到元丰年间都有稻谷丰收的景象。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村生活的画卷。诗人通过描绘社鼓声、老人话柴门的情景,展现了农民们朴实的生活和勤劳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从嘉祐初年到元丰年间,农村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人们有了充足的食物。这种变化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调整,也得益于农民们自身的努力。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
【诗句注释】 少师:欧阳修曾官至太子太傅,故称少师。苏轼于绍圣二年(1095)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所以称为“少师”。 服:指受业。服是古时学生对老师的一种尊称。 居士:指作者自己,因为苏轼在黄州时自称东坡居士。 清颍:指颍水,颍水发源于河南登封县的箕山。颍州治所在阜阳县,颍水经过这里。 白云:指庐山的云气。 夜堂虚:指欧阳修去世后,苏辙在庐山建的夜游堂已空无一人。 累朝:指宋徽宗、钦宗
次韵十一舅留别 莫说他时招我易,须知此日别翁难。 还家何似偏相忆,却检残书独自看。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诗人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对离别时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