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稹
【注释】 借诗话于应祥弟有不许点抹之约作诗戏之:以诗话为题,写一首诗来戏耍应祥。 我有读书癖,每喜以笔界:我有爱好读书的习惯,喜欢以笔作为界限。 抹黄饰句眼,施朱表事派:用黄色涂抹出诗句的精华,用红色标示出句子的主干。 此手定权衡,众理析畎浍:这个手法能够决定诗歌的轻重,将各种道理分析得清清楚楚。 历历灿可观,开卷如画绘:这些内容历历在目,如同绘画一样清晰可见。 知君笃友于,因从借诗话
赠书肆陈解元,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厚的友谊与对知识的尊重。下面将逐句进行详细解读: - 兀坐书林自切磋:诗人独自坐在书的海洋中,不断地自我琢磨和探讨。这里的“书林”象征着书籍的世界,而“自切磋”则表达了诗人沉浸在书中,通过阅读和思考来提升自己。 - 阅人应似阅书多:在阅读他人的过程中,诗人认为应该像阅读书籍一样仔细和深入。这反映了诗人对知识和学习的严谨态度,以及对不同人的深入了解的期望
【注释】 翻、泼:翻腾。陇(lǒng):田埂。花露:指春末夏初的雨水。青虫:一种昆虫,这里比喻春天快要过去。 【赏析】 《春日即事》,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描写了春天农村的景象。诗中的“麦风”、“花露”等词句,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田园风光图,使人仿佛置身于那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 首句“麦风翻陇泼浓绿”,描绘了春天田野上麦苗摇曳的景象,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接着,“花露滴枝粘老红”
【注释】 萧郎:指丈夫。即日:当天。凤皇池,唐时长安城西有凤凰池,皇帝在此宴饮。这里泛指高官显位。老等闲:意谓如今已无官职可做。欠人钱、欠诗:意谓因生活窘迫而向人借钱或借诗作。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妇人感叹自己夫婿的飞黄腾达与她的潦倒落拓形成鲜明的对照。全诗四句,首二句写其夫昔日之荣,末二句写己之贫苦。“登第”、“凤皇池”皆喻其夫的荣耀,而“老等闲”三字则反衬其夫之升迁
《送柴中行出守章贡》赏析 在宋代诗人危稹的《送柴中行出守章贡》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首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对友人出守之景的深深祝福和不舍之情的作品。 首句“力为君王乞得州”直接点明了作者的目的——为友人谋求一席之位。这不仅仅是对友人才能的认可,更是对其忠诚与奉献精神的高度赞誉。接着,“补天未了石还收”则寓意深远,比喻友人如补天之石,虽未尽完美但仍然珍贵。
【注释】 巽斋:即书肆,卖书的铺子。幸:高兴。少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饭饱官闲:指自己官职不高,生活清贫。转宜:很合适。饶舌:说别人的是非。刺桐花:一种树木的花。下:在……下面。求诗:索要诗歌。 【赏析】 《赠书肆陈解元》是一首七绝。诗中以书肆为背景,写诗人对陈解元的赞美和祝愿。 首句“巽斋幸自少人知”,意思是说这个书肆很少有人知道,因此作者对它感到高兴。“幸”字表明诗人对此非常高兴
【诗句注释】: - 海静江澄玉雪腮:海平静,江清澈如同洁白的玉石,吴淑妃真子(即吴淑妃的女儿)的脸颊像白玉一样。 - 何年和月下瑶台:何时能与月色相辉映,仿佛在瑶台上。 - 卷中不敢端详看:诗卷之中不敢仔细看清,怕被君王发现。 - 曾得君王一笑来:曾经有幸得到君王的一笑。 【译文】: 在宁静的海面上,清澈的江水如白玉般纯净,吴淑妃真子(即吴淑妃的女儿)的面容宛如白玉般纯洁
春日有感三首 春入长安百万家,湖边无日不香车。 一株柳色吾无分,看杀庭前荠菜花。 注释翻译赏析: 第一首 诗句:春入长安百万家,湖边无日不香车。 译文:春天到来时,长安城里成千上万户人家都沐浴在春天的温暖中,湖边到处都是来赏花的车辆。 赏析:此诗通过描绘长安城春天的景象,展现了春天带来的生机和活力。长安作为当时的政治中心,春天的到来意味着万物复苏,人们的心情也随之愉悦起来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求学生结合诗句中的重点词语理解诗歌内容。“破裘芒履晚山前”的意思是:破旧的皮衣,磨损的麻鞋,在傍晚的山前,诗人手抱着乌桐琴,用白玉做的弦。破裘芒履是说诗人穿着简朴,但精神抖擞,不畏艰辛。“手抱乌桐白玉弦”,写诗人弹琴的情景。乌桐指琴。白玉弦指琴的琴弦。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弹琴的环境和心情。“闻道知音在高处,一声弹入紫微天”。诗人弹完琴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情感的能力。此题考核选取和整合信息类试题,这类题目的考点主要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概括”、“分析”等,再明确具体的考核角度(意象的意义或作用、手法,重点词意含义、感情倾向等)以及答题形式。本题属于综合赏析,既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