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阅
```plain 危城雉堞对东山,谁创高楼十二栏。独鹤不来松已老,春风动处日三竿。 注释与译文: - 危城雉堞对东山,谁创高楼十二栏。 - 危城(城墙):形容地势险峻或建筑雄伟的城池。雉堞(zhì dié):古代城上的矮墙,这里指城墙上的矮墙和垛口。东山:即东面的山丘。谁创高楼(谁建造了这座高楼):疑问句,表达对某人的好奇或疑问。高楼(高耸的楼房):指建在山上或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十二栏
【注释】 郴江:即郴水,发源于湖南,流经湖南省境内的郴州、永兴等地,东流入耒水。百咏:指历代诗人对郴江风光所作的许多诗篇。苏仙:指唐代大文豪李白。他曾被流放夜郎(今贵州仁怀),后来被赦免,在郴州逗留时自号为“谪仙人”。橘井:传说中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曾隐居于湖南的山阳县(今耒阳市黄沙街附近)种柑树,有泉水从井中涌出,甘美如酒。后人因以“橘井”称此泉。愈:指宋代著名医学家、政治家李纲
注释: 1. 郴江百咏东楼:指《郴江百咏》中的“东楼”,这里指郴江边的东楼。 2. 可畏人情与世途:形容人心险恶,世道艰难。 3. 险如波浪起江湖:比喻人心险恶,世道艰难。 4. 岂知荆楚山川地:意为哪里知道荆楚的山川景色。 5. 坎井泓泉无处无:意为哪里有不有坑井、山泉的地方。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首句以“可畏人情与世途”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人心险恶,世道艰难的感慨
诗句原文: 危城雉堞对东山,谁创高楼十二栏。 独鹤不来松已老,春风动处日三竿。 注释: - 危城:指地势险要的城池。 - 雉堞(zhi é):古代城上的一种矮墙,用于防御。 - 谁创:是谁创建的。 - 高楼:指的是高大的建筑物。 - 十二栏:指楼有十二层栏杆。 译文: 在这座险要的城池之上,城上的矮墙面对着东面连绵的山脉。是谁建造了这座高楼?它高耸入云,有十二层的栏杆。然而没有仙鹤来此栖息
诗句:勾践因何渡楚川,苍苍双石卧寒烟。 译文: 勾践因何渡过楚水,苍茫的双石卧在寒烟之中。 当时纵使是权谋诡计,片石又怎能作履穿。 注释: - 勾践: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后被吴王夫差击败,被迫求和。 - 渡楚川:指渡过楚水的困难。 - 苍苍:形容山的颜色。 - 双石:两棵巨石。 - 卧寒烟:形容石头躺在雾气中的样子。 - 淫巧:指奸诈、狡猾。 - 片石:一块小石头。 - 安能:怎么能。 -
【注释】 郴江:指流经郴州(今湖南郴州市)的桂阳水。 东楼:《资治通鉴》记载,唐僖宗时,宰相孔纬为避宦官之害,自请出京,在郴州桂阳东楼上题诗一首:“我梦君归我,我谁与共守?我梦君不见,君来妾亦愁。”此即《郴江百咏》之一。 老蛟:指龙。 力斗死池中:比喻死去的龙仍然奋力争斗。 山下流泉暗谷通:暗指山间幽深的洞穴。 风雨年年常十五:相传古时郴州一带以“风生水起日逢十”著称
注释: 溅溅的溪水,映衬着石上的磷光,两岸山花野草春意盎然。 流水流去前滩,不知流向何处,也不知道是该向谁诉说心中的怨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春天的美景图,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中的景象,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首句“溅溅溪水石磷磷”形象地描绘了溪水激荡的声音和石头上闪烁的光芒,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次句“两岸山花野草春”,则将视线从溪水转移到了岸边的山花野草
【注释】 扁舟:小船。退之:指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叉鱼祷雨:古代民间传说,用叉鱼来祈求风雨。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初春乘船经过郴江时写的。当时,正值春雨连绵之时,作者触景生情,想起韩湘在郴江边叉鱼祷告求雨的情景,感慨不已,便即兴写下了此诗。 首联写诗人乘扁舟顺流而下,船速如飞。“斗”指北斗星,古人常用北斗来指示方向,这里比喻船行之快。 颔联是说:不但郴江景色美好
注释:郴江上的诗歌很多,东楼是作者的住所。楚地的风俗声音错误很多,近来才证明桂门是错的。分明流向郴州的河流,现在叫做崇德河。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对郴江上诗歌数量之多及其来源的考证,揭示了诗人创作《郴江百咏》的动机和目的——纠正当时人们对于郴江的错误认识,并指出了“此水今名崇德河”这一事实的由来,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真相的探求精神。全诗语言简练,寓意丰富,既表达了诗人纠正谬误的决心
诗句原文: 萦迂鸟道少人通,只有豺狼夜过踪。 自炫崚嶒逾百丈,安知七十二高峰。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郴江边百丈山的独特景象进行了描绘。首句“萦迂鸟道少人通”,描绘的是山路蜿蜒曲折,很少有人行走的荒凉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而孤独的感觉。接着第二句“只有豺狼夜过踪”,以豺狼作为象征,描绘了山林中野兽出没的情景,增添了一份野性和危险的气息。 第三句“自衒崚嶒逾百丈”,则转向对百丈山本身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