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脩
【注释】 九锁山:位于今四川彭山县东南,有九道山峰环绕。 隐仙:隐士,指修炼成仙的人。 茶生东坞偏迎日:“茶”,泛指山中之茶。“坞”,山间凹地,多产茶。“东坞”,山的东面。“偏迎日”,形容景色秀丽,引人入胜。 松老西岩不记年:“松”,指苍松。“西岩”,山的西边。“不记年”,指时间久远,难以记忆。 翠箬(ruò):用青竹叶编织成的斗笠。 碧池深纳半山泉:“碧池”,绿色的池塘,指清澈见底的水塘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种竹才添十数竿,题诗已仅百馀篇。 - “种竹”:种植竹子的动作。 - “添十数竿”:增加了十几根竹子。 - “题诗”:写下诗歌的行为。 - “已仅百馀篇”:已经写了一百多首诗。 关键词注释:十数,指十几根;百馀篇指一百多首诗。赏析:作者通过简单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对种植和创作的热情,以及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热爱。 2. 有时碎影摇金地,尽日清风伴玉泉。 -
【注释】 茅檐:茅草覆盖的屋檐,指贫贱之家。月有千金税:月亮照临茅檐,收取月租。年无一粒租:年年没有收成交纳的地租,“粒”是计量单位。生事萧条:生活艰难,生意不景气。人问:有人打听。水芭蕉:指水边的芭蕉树。石菖蒲:指石头上的菖蒲。 【赏析】 诗写贫居生活。首句以夸张手法表现诗人在贫困中仍不忘节俭的生活情趣;第二句写诗人虽穷困但仍保持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三、四句写自己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心态
注释: 福应山:位于洛阳南面,因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建都而闻名。 南亭:即南亭,是古代帝王游宴的地方。 北邙:指洛阳北面的邙山,古代帝王死后多葬于此处。 美景:指福应山的美丽景色。 画:形容景色如画。 风雅:指高雅的文化修养。 韶:古代乐曲名。这里用来形容福应山的自然风光美得如同美妙的音乐。 栽桃定有仙家住:意思是说在福应山上种植桃花的地方,一定住着仙人。 种竹宁无隐者招
【注释】: 隐君:隐士,指隐居不仕的人。无姓字:没有留下姓名。何代至今存:怎么到现在还存在。数里:几里。为宅:作为住宅。两株桐:指桐庐的两棵古桐,相传是汉朝张道陵炼丹后遗留下的。孙:子孙。人烟:指人烟,指人间烟火气,指人世间。半峰碧:半山腰的碧绿。溪水带潮浑:指溪流中夹带着潮汛时浑浊的水。药根:药草。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桐庐两棵古桐和桐庐隐者的诗。诗人在这首诗中对两棵古桐的赞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溪安乐山的隐居生活,展现了他与自然和谐相处、心无挂碍的生活态度。 第一句“映窗犹剩雪馀痕,瓶里梅花枕上闻。”描绘了窗外的雪景,诗人似乎还能闻到梅花的清香。这里的“犹剩”表达了诗人对冬日景色的喜爱和留恋。 第二句“一碗镫寒听夜雨,半床毡暖卧春云。”描述了诗人在夜晚听到夜雨声时的心境。这里的“一盏灯”象征着孤独和寂寥,而“半床毡”则暗示了诗人的温暖和舒适。
诗句注释及赏析: 1. 石桥 - “天与晴来抵万金”:形容石桥的珍贵和美好,如同天赐之物般难得。 - “更逢诗伯共登临”:在诗的大师(诗伯)的陪伴下欣赏这美景。 2. 译文 - 石桥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它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 - 同时有幸能和诗的大师一起登临这座桥,感受它的美丽。 3. 白雪阳春虽寡和 - “白雪”通常用来形容清高、纯洁的事物。 - “阳春”则常指春天的美好景色或事物
【注释】 桐庐:今属浙江。邑二首:指《过桐庐》和《过桐庐山》。邑,地名。 三载江南客,还吴东复西。 三年来江南当旅客,又回到吴地东边或西边。三载,三年;东复西,向东或向西。东、西,泛指方位。 潮贪两溪尽,云截众山齐。 潮水贪婪地把两条河流都填满了,云雾把群山全部遮挡住了。贪,贪婪;溪,江河;截,遮住,挡住;众山,指桐庐山一带众多的山峰。 舟楫无空日,楼台半上梯。 船上没有空闲的船只
诗句解析 1 醉眠亭:描述一种在亭子中喝醉后入睡的场景。 2. 樽前从客笑:在酒杯前与客人一同欢笑。 3. 梦里任花飞:梦中随意地让花儿飞舞。 4. 野鸟唤不醒:即使有鸟儿叫唤,也唤不醒酒醉的人。 5. 家童扶未归:家中的仆人扶他回家,但他仍未清醒。 6. 有荣还有辱:有时荣耀,有时耻辱,生活充满不确定性。 7. 无是即无非:没有错误就没有是非之分。 8. 万事藏于酒:所有的事务都藏在酒中
【注释】如是国清寺,宜乎天下闻。水声常夜雨,山气即朝云。今古三贤隐,仙凡两路分。唐人书画在,明日更殷勤。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于某寺观壁上所书的诗句。首句点明题咏对象,次句写寺院环境,后两句写画中之景与传说。 “如是国清寺”,首句点出了题咏的对象和地点。国清寺,又名天台、国香、国圣寺,为隋代智者大师所建,位于浙江省天台县赤城山麓。唐代时,因国清寺有“四绝”(瀑布、温泉、石桥、古松)之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