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远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属于五言诗。全诗共四十四句,其中最后两句为倒读句,故共四十七句。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馀绿水流。 注释:古人已经乘坐白云离开了这里,留下只有一片绿水流淌。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代人物的怀念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昔人已乘白云去",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人的敬仰,他们如同白云般高洁,已经离开了尘世。"此地空馀绿水流",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绿水潺潺
狸奴(猫)白牯(狗)念摩诃,猫儿与狗长相见。 诸禅客,荐不荐。若言自性本圆明,大似扪空追闪电。 注释: 1. 狸奴(猫)白牯(狗)念摩诃:比喻修行者对佛法的执着和追求。 2. 猫儿与狗长相见:指猫狗虽然习性不同,但可以和平相处,暗指修行人虽然性格各异,但在佛法面前都能相互理解。 3. 诸禅客:指的是修行者。 4. 荐不荐:推荐与否,指对佛法的态度。 5. 自性本圆明:指本性圆明无垢,即佛性。
注释翻译: 在如此时刻,历尽劫数也未曾迷失。 每一步都超越三界,回到家乡顿时断绝疑惑。 赏析: 这是一首颂诗,表达了对佛法修行者的高度赞赏。 1. "正当恁么时" - 这里"恁么"是梵文音译,意为“如此”。整句的意思是说,此时此刻,你处于一个特殊的状态或者阶段。 2. "历劫不曾迷" - 这是对修行者的称赞,意味着他们在漫长的修行过程中,没有迷失过方向,始终保持清晰的认识。 3.
这首诗是《偈颂一一二首》的第三十六首。它的意思是说,龙门没有奇妙的地方,只有“单传心要”这一道门径。这里的“单传心要”指的是禅宗的一种修行方法,即通过直接领悟佛性来达到觉悟。 这种修行方法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就像浅水里没有鱼一样,有些人即使努力修行也难以突破瓶颈。这是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方法和方向。 诗中的“二时展钵开单,逐日屙屎送尿”也是对禅宗修行的讽刺。这句话意味着
一竿一笠一蓑衣,急水滩头下钓丝。 钩上锦鳞容易得,芦花深处月明归。"是一首出自宋代诗人释清远的偈颂,全诗如下: 一竿一笠一蓑衣,急水滩头下钓丝。 —— 描述了一个渔夫的形象:一根竿子、一把笠子和一个蓑衣,在湍急的河流中垂钓。 钩上锦鳞容易得,芦花深处月明归。 ——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轻易地就得到了鱼,而月光下的芦花深处显得更加宁静和美丽。 注释: - 一竿(yī gān):一根钓竿。 -
【注释】 来来去去:来去自如。偈颂,佛门语,梵语“偈”译为“赞”,即用散文体写成的歌诀。此是一首颂佛之诗。 一二三首:指《金刚经》。 二六七八九首:指《心经》,又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三、四句:意思是说,如果悟透了“来去自如”,那么就不会有挂碍;只有悟透了“了得去来无挂碍”,才能知道尘世间的劫难是多么不可思议。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佛之诗。诗人以“悟道”为主题,从佛教的角度出发
遍界不藏全体露,意味着无物可隐藏其真实面目。 丝毫有见事还差,意指即使是微小的迹象也不完美或完全清晰。 会中谁是先陀客,指的是在众多修行者中,谁能够首先达到某种觉悟或状态。 不动纤尘便到家,表示只有那些不被尘埃所玷污的心灵才能抵达心灵的家园。 这首诗是释清远对其修行过程的反思与总结,表达了他对修行者应保持初心和纯净心灵的看法。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理解到,真正的修行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探索
这首诗的意思是:打动龙门鼓,唤起铁馂馅,请君一咬破,山僧岂相赚。先师曾得力,滋味今不减。若也不柰何,好个铁馂馅。 关键词注释: 1. 打动龙门鼓:指触动人心。 2. 唤起铁馂馅:比喻唤醒人们心中的觉悟或良知。 3. 请君一咬破:意思是让你去尝试一下。 4. 山僧岂相赚:山中的僧人是不会欺骗你的。 5. 先师曾得力:以前的老师曾经教导过你。 6. 滋味今不减:现在仍然有同样的感觉。 7.
这首诗的意思是:当你想思考时,你的思想就像云层中的闪电一样突然闪现。当你不想思考时,你的思绪就像一片空白一样毫无生气。当你想要思考但又不思考时,你的思维就像一座山被踩踏一样。这首诗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即使在没有思考的时候,你的思绪也会像万里无云的天空一样显露出来。而这种显露出来的思维,就像是无穷无尽的沙粒一样,永远不会停止。 译文: 拟思量,何劫悟? 不思量,终莽卤。 欲思不思踏破时,
偈颂一一二首 其二十三 先师当年末后句,与人皮下挑出刺。 譬如六月日中冰,销镕处处皆相似。 后来听响各流传,更加一二与三四。 个中孰是无耳人,明见去来不生死。 注释: 1. 先师当年末后句:先师在年底之后说的话。 2. 与人皮下挑出刺:比喻指出别人的错误或缺点。 3. 譬如六月日中冰:比喻像夏天中午阳光下的冰一样。 4. 销镕处处皆相似:熔化的金属到处都相似。 5. 后来听响各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