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逐句翻译,最后分析其艺术效果。此题中要求对偶诗中的关键词“作”进行注解。“作”是动词,意为做、造;“色”通“摄”,“声”指声音。“贯”是动词,意为贯通;“色通声”意为使物体的声音与颜色相互贯通。“水中盐味
注释: 言无言言,不费唇舌:用最简单的语言,不需要多说。 未说之法,林中之叶:没有说出来的法,就像树林中的树叶一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简单而深邃的画面,通过对比“言无言言”(直接描述)和“林中之叶”(隐喻描述),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 1. 首先,“言无言言”这一句,看似简单直白,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一种巧妙的比喻手法,将“言”与“无言言”进行对比
偈颂一一二首 其三十九 不动龙门内,行参古佛机。 在不动的龙门内修行,参悟古代佛祖的智慧与机缘。 亲逢渠面目,肯话自容仪。 亲眼目睹了佛陀的面容,愿意分享佛陀的风采和仪态。 凡圣心平等,高低路坦夷。 凡夫与圣人的心灵达到了平等,道路平坦,一切皆如平地。 丹霞烧木佛,院主落须眉。 在丹霞山烧木佛,院长放下了世俗的烦恼,露出了须眉。 注释: 1. 不动龙门内:指佛教中的不动明王
偈颂一一二首 其四十六 诸人未到龙门山,将道龙门在世间。 既到龙门心自在,杉松拂拂水潺潺。 注释:这首诗是关于“龙门”的。诗中提到,人们尚未到达龙门山,就想象龙门位于世间;但一旦到达龙门山后,心境变得宁静自在,感受到杉树和松树轻拂水面和潺潺的水声。这里的“龙门”可能象征着一种境界或目标,而“杉松拂拂水潺潺”则描绘了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然景象。 赏析:此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龙门”的不同感受
劫火威音前,虽有一壶天。 御楼看射猎,不是刈茅田。 注释: 1. 劫火威音前:形容灾难或战乱即将来临的紧张气氛。 2. 虽有一壶天:虽然只有一壶酒,但依然有天地之广阔。 3. 御楼看射猎:皇帝在华丽的宫殿中观看狩猎。 4. 不是刈茅田:这不是割草打柴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动荡时期仍保持乐观态度的精神风貌。诗中通过描绘皇家狩猎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即使在乱世中也不失其志向与远见
腊月扇子功勋绝,浩浩凉风动寥泬。 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扇子:古代一种用竹片制成的轻便扇子。功勋:功绩。 岂止炎蒸六月天,暂时与君解烦热。 炎蒸:酷热。解烦热:解除炎热带来的烦躁和不适。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冬天的古诗。诗人以腊月作为背景,描绘了冬日里人们使用扇子消暑的场景。诗中通过“腊月扇子功勋绝,浩浩凉风动寥泬”两句,展现了冬季的严寒和人们的消暑需求。同时,“岂止炎蒸六月天
【注释】 偈颂:佛教用语,佛教中的唱诵经文、讲经说法时用的韵文体诗歌。 会既少:指僧团人数减少。 举:指佛祖释迦牟尼的教化事业。 犹(yóu)难:难以理解。 丛林:佛教用语,意指寺院。 明斯旨:指了解其宗旨。 应须离念看:指要远离执着之心来看待一切。 一人如领解,大众尽心安:指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明白其中的意思,那么大家就可以安心地接受。 【赏析】 《偈颂一一二首》是一首偈颂,全诗共三十七句
【注释】 偈颂:梵语“偈”,即“颂”。“偈颂”是佛教经文的颂体,以五言、七言为最常见。偈颂的内容多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言行事迹和教义。此诗是禅宗僧徒对佛祖释迦牟尼的赞颂诗。 一二三首:指这首诗的第一至第三首。 其三十三:第一首的最后一句。 达磨:指禅宗创始人达摩,俗名慧可,梁代人,后入印度学习,得法传回中国,创立禅宗。 红莲:佛教用来形容菩萨。 示指南:佛祖所持之戒律。 莫道山僧解放憨
狸奴(猫)白牯(狗)念摩诃,猫儿与狗长相见。 诸禅客,荐不荐。若言自性本圆明,大似扪空追闪电。 注释: 1. 狸奴(猫)白牯(狗)念摩诃:比喻修行者对佛法的执着和追求。 2. 猫儿与狗长相见:指猫狗虽然习性不同,但可以和平相处,暗指修行人虽然性格各异,但在佛法面前都能相互理解。 3. 诸禅客:指的是修行者。 4. 荐不荐:推荐与否,指对佛法的态度。 5. 自性本圆明:指本性圆明无垢,即佛性。
注释翻译: 在如此时刻,历尽劫数也未曾迷失。 每一步都超越三界,回到家乡顿时断绝疑惑。 赏析: 这是一首颂诗,表达了对佛法修行者的高度赞赏。 1. "正当恁么时" - 这里"恁么"是梵文音译,意为“如此”。整句的意思是说,此时此刻,你处于一个特殊的状态或者阶段。 2. "历劫不曾迷" - 这是对修行者的称赞,意味着他们在漫长的修行过程中,没有迷失过方向,始终保持清晰的认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