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远
这首诗的译文是: 杨柳花飘飘荡荡,远远望去像天边的彩霞。曲折的小路上,安静的野僧家中。心中没有胜败的计较,谁能算出河沙般多的劫数。斋戒和喝粥,任凭自然的运命,回到家乡,苦涩的茶也能喝。 这首诗的注释是: 偈颂一一二首:《大乘起信论》中的偈语,共十二首,这是其中第五十九首。 飘飘飖飖杨柳花:指柳絮漫天飞舞的景象。 红红赤赤远天霞:指红色的晚霞映照着天空。 屈屈曲曲龙门路:指曲折蜿蜒的山路。
【注释】 骨还父,肉还母。:指身体是由父亲和母亲所生,骨肉相连。 何者是身,分明听取:什么是自己的身体,应当清楚地听到。 山河国土现全躯,十方世界在里许:山河大地显现出全身的形体,整个宇宙存在于一尺之内。 万劫千生绝去来,山僧此说非言语:经历了亿万年的生死轮回,一切皆归于无,而山僧所说的佛法并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 【赏析】 这首诗以佛教思想为基础,表达了对生死轮回、万物一体等观念的深刻理解
【注释】 偈颂:一种佛教经文。本名:本来的名字;度牒:出家人入教的凭证。 踏遍自己山川:走遍自己的山川,即到处游历,访道参禅。 龙门长老:佛教禅宗六祖,指慧能大师。 惺惺汉子:清醒明白的人或事物。 恁么:如此这般。 瞌睡:打盹或睡眠。 元来天生自然:原来是天然的、自然的。 【赏析】 这首偈颂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诗人与一位龙门长老相遇的情景,抒发了自己悟道之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自然万物的感悟。
【注释】 登:指登上山。龙门,山名,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黄河支流汾水的发源地。下:指山下。凡客:一般客人。奇:奇特的景致。三月:春季。进修:修习、学习。经行:经过。宴坐:静坐。可思议:值得深思、议论。 译文: 登上龙门,没有一般客人,不借风雷自然有奇景。 从这春三月开始,经行宴坐都是值得深思议论的内容。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诗。偈颂诗是中国佛教文学中的一种重要体裁,以韵文的形式来宣扬佛教教义
【注释】偈颂一一二首:指《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的十二首偈颂。面南看北斗:意指仰头望星。 死去与生来,泥牛大哮吼:比喻生死之轮回。 【赏析】此诗为佛教偈颂之一,通过“面南看北斗”和“死去与生来”两个意象,表达了对生死轮回的深刻思考。诗人以仰望星空为背景,通过对北斗七星的描绘,寓意着生命的方向和目标。同时,“死去”与“生来”相互映衬,象征着生命的起落和轮回,体现了生死相生的哲学思想。全诗语言简洁明快
偈颂一一二首 其五十六 十方世界龙门寺,大地山河是学徒。 随顺众缘成解脱,算来全不费工夫。注释:十方世界是指佛教所说的所有世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宇宙。龙门寺是一座寺庙的名称。学徒在这里指的是修行者或学者。随顺众缘是指顺应众生的因缘(即各种条件和机会)。成解脱是指在修行过程中达到解脱的境界。算来全不费工夫是指在修行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是微不足道的,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
【注释】 偈颂:佛教经文,以韵文的形式记载佛的言行。偈,指佛经中的一段文字;颂,是歌咏的意思。偈中多用四言、五言、七言等韵语,有韵律,称为“偈”,也有长篇者称为“颂”。此诗即指《大智度论》中的一段文字。 一叶飘瓢水上归:形容落叶在水面上飘荡的景象。 姑苏春色照岩扉:形容苏州春天景色美丽,阳光照耀着寺庙的大门。 坐禅片石重来看:形容在岩石上坐着打坐修行的人,再次看到这些石头。 却笑山云拂藓衣
【译文】 思无思思,万邪一正。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注释】 偈颂:佛教语,指佛经中的唱词和韵文。 一一二首:即《心经》二六○首之一,为般若部经典,是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核心经典之一。“一”指《金刚经》,“二”指《心经》。 其四十九:指《心经》第二百六十九篇。 【赏析】 此偈颂是《心经》的第四十九品,全称《大智度论》卷八十五《般若品》之第四十八品。该品以问答形式,阐述了般若波罗蜜多的基本义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逐句翻译,最后分析其艺术效果。此题中要求对偶诗中的关键词“作”进行注解。“作”是动词,意为做、造;“色”通“摄”,“声”指声音。“贯”是动词,意为贯通;“色通声”意为使物体的声音与颜色相互贯通。“水中盐味
诗句释义 - 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 这句表达了对虚幻世界的困惑和无法完全理解的无奈。其中“泡幻”指的是虚幻、不真实的世界,“无碍”表示这种虚幻没有界限,难以捉摸。“了悟”意味着彻底理解和明白。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难题。 - 眼里瞳人吹叫子,达法在其中。 这里的“眼里瞳人”可能是指通过眼睛所看到的现象(即眼中所见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