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远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共分为四首。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总别同异兼成坏,祇是山僧与众人 1. 总别:总体与个别。 2. 同异:相同的事物与不同的事物。 3. 成坏:形成与破坏。 4. 祇是:只、仅仅。 5. 山僧:禅宗僧人,这里指诗中的作者自己。 6. 众人:一般人或普通人。 7. 这句的意思是说,在总体中,我们会发现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个体上,无论是山中的和尚还是普通人
诗句翻译 1 "开一片田,密密绵绵": 开辟一块土地,密密麻麻。 2. "两顿粥饭,其道自办": 吃两顿粥饭,道理自己就能解决。 3. "山僧一夏,与诸人相见": 山中的和尚整个夏天都在和各位相见。 4. "自是诸人不荐,若或荐成一片": 自然是因为大家不推荐,如果有人推荐就会形成一片。 5. "是什么一片,看取当门箭": 这是什么一片,请看当门的箭。 注释 - “密密绵绵”:
这首诗的译文是:“百丈大师讲解大道理,他辛勤工作值得称赞。龙门寺没有道理可讲,大众们完全消除了疑惑。皇帝的力量使天地重归一统,君王的恩德如雨露滋润万物。有人问我佛法的真谛,我只是淡淡地扬起眉毛微笑。” 注释解释: - 百丈(唐代僧人):本名怀海,浙江杭州灵隐寺开山祖师,后住百丈山,故称“百丈”。 - 大义:佛教术语,指一切众生平等无二的法界。 - 龙门:指禅宗六祖惠能,惠能在五祖弘忍处听法时
注释: 死心:对生死、是非等观念完全放弃的人。 拗折黄龙角:比喻固执己见,不听别人劝告。 翻身卧地行:形容人因受到打击而失去信心,一蹶不振。 赏析: 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展现了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转变。诗中“死心”和“心死”形成对比,表现了人在遭遇挫折时的两种不同心态。诗人用“拗折黄龙角”来形容人的固执,而“翻身卧地行”则描绘了人在失败后的心态变化。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
偈颂一一二首 其六十五 尊者憍陈如,九旬最亲切。 老少幸相依,上下皆欢悦。 瞻听离闻见,承览亦超绝。 四海五湖人,勿谓真机泄。 注释: 1. 尊者憍陈如:指的是佛陀的弟子中,以慈悲为怀、智慧著称的憍陈如尊者。 2. 九旬:指九十岁高龄。 3. 老少:指老人和年轻人。 4. 相依:相互依靠。 5. 上下:指老人和年轻人。 6. 瞻听:指观察、倾听。 7. 离闻见:脱离听闻所见的限制。 8.
【注释】 ①偈颂:佛教语,即佛经中的韵文。 ②文殊:佛教八大菩萨之一,专司智慧。 ③“杜顺”句:据《楞严经》,杜顺是文殊的弟子,后来成为隋朝的开国大臣。 ④“定光”句:据《楞严经》记载,定光佛是文殊的弟子,后来成为隋文帝杨坚。 ⑤“张三”句:指隋代的张衡、李德林、赵绰等人物。 ⑥“廛市卖鱼”二句:廛市,街市。这里比喻世俗的名利。 ⑦“案头分肉”二句:案头,书台。全机,全部机巧
【注释】 偈颂一一二首 其五十八:偈颂是佛教经文的另一种文体,通常由佛门僧人诵读。此诗为作者对佛门僧人诵经的批评。 “龙门若为作端午”:指那些在端午节时诵经的和尚们。 “打动众人涂毒鼓”:指的是那些和尚诵经的内容,如同毒药一般,让人听了心生厌恶。 “髑髅破后遣谁闻”:骷髅被打碎,人们还能听到什么?比喻那些和尚诵经的声音,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变得毫无意义。 “鉴觉尽时敢言普”
【注释】 偈颂一一二首 其六十四: 赵州不见南泉,山僧不识五祖。甜瓜彻蒂自甜,苦瓠连根自苦。 译文: 赵州禅师没有见到过南泉,山中的僧人也没有见过五祖。就像甜瓜的瓜蒂一样,只要瓜瓤甜,瓜蒂自然也是甜的;就像苦瓠的根一样,只要葫芦根在,那么葫芦本身也一定是苦的。 赏析: 本诗是一首寓言诗。通过赵州和山僧的对话,表达了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主张,即不借助于文字语言来表达佛理。同时
【注释】 龙门:即龙门石窟。三月半:农历三月十五日,因三月有十五天,所以称三月半。大鼓声声唤:《太平御览》卷三六引《乐府广题》云:“今之鼓吹乐,本于汉世,其音声曲节,皆以正月一日为元会之始,海内士庶,相与歌舞于庭房之前,谓之迎气。”又《宋书·五行志上》载:“汉顺帝阳嘉元年二月甲子夜,黄龙见于温邑(今山东莘县),光禄大夫傅燮奏记,以为德政所致。是时大起宫室,作飞阁重楼、流池环绕,撞钟考鼓,舞女后宫
【注释】: 1. 偈颂一一二首:即《偈颂一百零二首》。 2. 其五十七:指这首诗。 3. 善人难犯:善良的人难以受到欺骗。 4. 水银无假:指银子没有掺杂水银(汞)。 5. 冷地忽觑破:忽然间看透了。 6. 管取一时放下:相信能够很快地放下一切。 【赏析】: 这是一首告诫人们要认清是非,不要被假象所迷惑的诗。 “岂可唤钟作瓮”,意思是说,怎么能把铜钟当作大瓮来用呢?这里用比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