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远
【注释】 虚名:虚假的美名。 谷音鉴像:比喻空谷传声,回声如镜,可以鉴照形象。 弃而不修:抛弃不修,不加以修治。 岂明幻妄:哪能明白这是幻觉。 少不努力:年轻时不努力。 老矣惆怅:老了之后感到惆怅。 静以思之:静下心来思考。 随机称量:根据情况衡量、权衡。 【赏析】 《偈颂一一二首》是佛教禅宗公案之一。此颂为“一”中的第二首,颂扬了佛门弟子要放下名利,勤于修行,以期证悟的禅理。 第一句“虚名虚相
这首诗的意思是:西边瞿耶尼的鼓声,南方瞻部州的讲经。 众人来自四面八方,随意而来的野人赞叹。 这声音传遍了十方世界,打破了人们的闻见色彩香气。 可笑释迦老子,随意放光动地。 下面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1. 西瞿耶尼打鼓(西瞿耶尼:地名,位于印度)- 西方的瞿耶尼地区正在打鼓。 2. 南瞻部州上堂 - 南边的瞻部州正在举行讲经。 3. 大众十方齐至 - 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都来到了这里。 4.
【译文】 忧虑而得到解脱,思考而获得知识。孤灯难以和太阳的光芒相提并论。 不是心也不是佛,却为扫荡精灵窟的妖魔出力。 像摩天高飞鹞子一样,千里万里只一突。 【注释】 偈颂:佛教经文的一种,用韵文来说明佛理。 其八十一:指第八十一首偈颂。 解:解脱,摆脱烦恼的意思。 思:思考、思索。 并:比得上。 太阳辉:比喻太阳的光辉。 不是心:并非是心所能及。 不是佛:并非是佛所能达到。 精灵窟
【诗句注释】 一叶落,天下春。 无路寻思笑杀人(“笑杀人”比喻无法改变的困境。) 下是天,上是地,此言不入时流意(这句话意思是说,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不被世人接受。) 南作北,东作西,动而止,喜而悲。(“南作北,东作西”比喻一个人在社会或某个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动而止,喜而悲”比喻一个人在生活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蛇头蝎尾一试之,猛虎口里活雀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偈颂一一二首 其八十二 不起疏慵不进修,实无言说实无求。 夺饥人口中之食,驱耕者手里之牛。 真快活,百无忧。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风流拍天流。 译文: 我不愿追求名利,也不屑于学习提升自己。 我无需言语,无需请求。 我拿走了饥饿人们的粮食,驱使着耕作的人们。 真正的快乐,无忧无虑。 因为我不去追求名利,所以得到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可以在五湖之畔自由地生活,享受着自然的恩惠和风的抚慰
【注释】 偈颂一一二首 其六十八:这是一首写僧的偶。 木平山里人,貌古言复少:住在木平山里的僧人,相貌古朴,言语不多。 相看陌路同,论心秋月皎:彼此相见如同陌路之人,但心与心之间却有如皎洁的秋月般明亮。 坏衲线非蚕,助歌声有鸟:破布片缝成的袈裟不是蚕丝所织,助唱的声乐中有鸟儿在鸣叫。 城郭今日来,一沤曾已晓:如今城墙和城门都来到了这里,就像早晨的浮沤(泡沫)一样,早已消散。 【赏析】
偈颂一一二首 其七十二 南阎浮提人,就中多闹乱。 无想四禅天,根性最迟缓。 迟速不同伦,染净难回换。 两个五伯文,元来是一贯。 贯贯,哑子拍手高声唤,聋人听得佯不管。 天明日出是夜半,智者大师谭止观。 译文:在南边的阎浮提地区,人们大多处于纷扰和不安之中,其中最为混乱的就是无想定的四个禅天,他们的心性最迟钝、最缓慢。他们的行为方式与常人不同,他们难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染还是净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偈颂,通过描述鼓声、法义、大众、山野、高提祖印、诸人共息狐疑等意象,表达了佛教徒追求真理、破除疑惑、达到觉悟的境界。 诗句释义及注释 1. 鼓声才动:鼓声响起时,意味着佛法已经宣讲完毕。 2. 法义已周:佛法的道理已经讲完。 3. 大众上来:所有信众都已到来。 4. 寻光而至:寻找光明而来到这里。 5. 山野高提祖印:在山野中高高举起佛祖的真身(如涅槃像等)。 6.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感情、赏析诗人情感和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圈出相关语句,最后结合重点词句进行赏析。 本题中,“偈颂一一二首 其六十七”“莫于佛祖结冤亲”一句是第一层。意思是不要在佛法上与佛祖结怨
注释:眉毛和眼睫毛是最亲近的,鼻孔和嘴唇也是亲密的邻居。然而为什么我们不经常看到它们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传达了生命的一体性。它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健康,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尊重和关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