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远
诗句释义 1. 出门便是草:意指一旦走出家门,便置身于茫茫的野外。这里的“草”象征着自然的广阔和生命的无常。 2. 闲杀龙门老:龙门老,可能指的是隐居在龙门山的老隐士。此处表达了对这种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3. 北去礼文殊:文殊,佛教中智慧的象征。这里指的是向北行进至礼佛圣地,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启示。 4. 南来登五老:五老,通常指庐山或类似的山名。南来登山,意味着向更高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诗句的“内容”“形式”和“语言”,然后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本诗共四句,前两句写春暖花开时在岩中静坐欣赏桃花,第三句写天机泄露无迹可寻,最后写灯笼挂起,师姑成了女儿,悟道了佛理,吃茶去了。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 ①空生不解岩中坐:空生,指禅者,解:领悟。 ②春暖桃花树树红:指春天来了,桃花盛开,花红一片。
偈颂一一二首 其九十二 迎日出门去,已觉披烟雾。 冒月望山归,重露湿禅衣。 心悄悄,步迟迟。 无孔笛,再三吹。 哩哩逻,逻逻哩。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犹唱翠眉低。 君更听,莫狐疑。 注释: 1. 迎日出门去,已觉披烟雾——形容太阳刚刚升起,雾气缭绕的景象。 2. 冒月望山归,重露湿禅衣——形容月亮还未落下,露水已经打湿了僧袍的情景。 3. 心悄悄,步迟迟——形容内心的思绪纷乱,步伐缓慢。 4.
【注释】 偈颂一一二首 其七十七 1. 昔开正续铭:昔日开启的《正续记》之碑铭。 2. 今示真归告:现在展示真正的归依之道。 3. 一路:一路,即指佛教修行的道路或法门。 4. 涅槃门:指佛教中通向涅槃(解脱)之门。 5. 行说皆亲到:修行之人都能亲身体验。 6. 明然临济灯:明亮的临济灯。 7. 妙唱黄龙道:美妙地宣扬黄龙佛法。 8. 空海:本名怀海,唐代禅宗高僧,日本禅宗的始祖。 9. 澄虚
这首诗的格式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山僧略升此座,大众永息狐疑。 - 解释:山僧(指一位修行者或僧人)刚刚登上讲台(此座),众人(听众或同伴)的疑虑(怀疑、问题)便都烟消云散了(永息,永久消除)。 各各金毛师子,去来哮吼全威。 - 解释:每个弟子都像狮子一样(金毛师子,形容勇猛无畏的样子)
【注释】 偈颂一一二首 其八十八:什么?你这样来,别把明镜悬挂在高台上。什么?你又去,分明不应当头举起。举起了还更显得更难办,澄清的潭水不允许苍龙盘旋。即使你会,又太无端,华藏毗卢世界宽无边。 【赏析】 此偈颂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白描手法,通过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镜子的特点。 “什么?你这样来,别把明镜悬挂在高台上。”诗人以镜子为对象,运用拟人手法,写它来到世间,却不肯挂在高处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道可以学习吗?确实不可以学习。心可以领悟吗?确实不可以领悟。 如果不学习不领悟,真正的机缘就会完全显露出来。 在明月照耀下的娑婆世界里,我们都是浮生若梦的凡人。 如果你的眼睛不睡觉,那么所有的梦境都会被消除。 从古至今,人们出入其中却没有门户可寻。 注释: - 道可学耶实不可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是可以学习的,但它并不是真的可以被学习得到的。 - 心可悟耶实不可悟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1. 何处求通达,疑根自不凡。 注释:在何处寻求真正的通达,疑惑的根本是自己的不平凡。 2. 顿明心即佛,徒觉海非咸。 注释:突然间明白了心即是佛,却只感到大海并非咸味。 3. 善财楼阁路,日进丹霄步。 注释:善财菩萨的楼阁之路,每日都在向仙界迈进。 4. 凡夫云未然,我道常披露。 注释:平凡的人以为还未来,而我知道它已经存在了。 赏析:
【注释】 一沤:比喻众生。宝盖:指佛顶,佛之最高处。向空垂:下垂于空中。瑞色:祥瑞的颜色。飘:飞散。香风:芳香的风。拂拂:轻轻地。何劳轻举拂:何必轻飘飘地举起拂尘。不假略扬眉:无须稍微扬起眉毛。五百:佛经中的“五百”,即一千,表示无量无边。印可之:印可,佛教语,意为接受。 【赏析】 《偈颂一一二首其六十九》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共四句,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和分析。 第一句
注释:一二三四五六七是佛教中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讽诵受持都是指修行,如人进入宝山中一样珍贵,一切珍奇宝物都会由此流出。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佛教徒对佛法的虔诚和追求。诗中“一二三四五六七”指的是佛教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而“讽诵受持皆秘密”则是说,通过诵读和学习佛法,可以深入理解其内涵,这是非常秘密的。接着,诗人以比喻的方式描绘了佛法的宝贵之处,如同进入了一座充满珍宝的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