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远
以下是对这首诗《偈颂一一二首·其九十三》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海门山: 海门山,长安道,茫茫烟水连芳草。 海门山是地理位置,位于某地,长安道则是通往京城的大道,这里描绘了一个充满自然美景的地方,海门山与长安道相连,远处是绵延不断的芳草地。 2. 楼头客,马上郎: 楼头客,马上郎,一听落梅悲故乡。 楼头客和马上郎都是旅途中的行人,听到外面飘落的梅花声而感到哀伤,思念故乡。 3.
这首诗的翻译是: 云中石塔摩星斗,定明禅师大张口。 是你之言若解参,不必腰包天下走。 鸟对初阳自在啼,犬逢生汉连声吼。 注释: 1. 云中石塔摩星斗:意思是说,云中有一个石头塔,它像星星一样闪烁着。 2. 定明禅师大张口:意思是说,定明禅师大声地说话,像是在张开嘴巴。 3. 是你之言若解参:意思是说你如果能理解这些话语的含义。 4. 不必腰包天下走:意思是说,你不需要带着财富到处旅行。 5.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天地、四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深深敬畏。 第一句 "东西南北四方人" 描述的是诗人对于四面八方的人的观察和感悟。这里的"四方"不仅指地理位置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更象征着人生的各个阶段和面向。 第二句 "地阔天遥最是亲" 表达了诗人对于广阔的大地和遥远的天空的敬畏之情。"地阔"和"天遥"强调了自然界的壮阔,而"最是亲"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自然的亲近感和珍视。
【注释】 偈颂一一二首 其一百一:这是一首偈颂诗,全篇以问答的形式,阐述了雨的成因和作用。第一句“雨从何来”是问句,第二句“不须寻讨”则是答句。第三至五句分别论述了雨的成因、作用和意义。 偈颂一一二首 其一百一: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它通过对雨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同时,它也启示人们要珍惜大自然赐予的恩泽,感恩回报,让世界充满和谐与美好。 赏析:
【注释】 偈颂一一二首 其八十三: 若论佛,祇是当人更无物。 若论顶,昼夜舒光照前境。 若论心,看时无相用时深。 若论经,解语能言不是声。 若论斋,所为所作尽和谐。 若论愿,犹如身在龙门院。 若论了,无虑无疑心皎皎。 心皎皎,增添福寿灾殃少。 论量功德广难思,须弥未大沧溟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诗,颂赞佛教之“空性”,即佛性。此诗从佛的本性说起,然后分说佛的头顶、内心和经教、修行等
这首诗的意境非常优美,诗人通过赞美褒禅山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解析: 1. 褒禅乍住太乾枯:这里的“褒禅”是指褒禅山,而“乍住”则表示刚刚到达或居住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说,褒禅山原本就十分干瘪、荒凉,但在这里突然变得生机勃勃,仿佛一切都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2. 月白风清入画图:这里的“月白风清”形容夜晚的景象非常宁静、美丽,月亮明亮如洗
偈颂一一二首 其一百 定明妙应禅师,说法如云如雨。 不是时人不闻,又非不善其语。 如斯一味灵通,过了几多寒暑。 纵逢败种焦芽,方便一时救取。 注释:定明妙应禅师的法力无边,像云和雨一样广泛传播。不是当时的人不能听到,是因为他说话的方式与众不同。他的智慧如同一味灵丹,经历了许多岁月的考验。即使是面对失败和枯萎的情况,也能及时地给予帮助。 赏析:这首诗赞美了定明妙应禅师的智慧和慈悲
【注释】 1.偈颂:佛教中的颂诗,一种韵文。 2.正觉:觉悟,悟道。 3.弥勒:即弥勒佛,将来降生为世尊的菩萨。 4.老卢:指达摩祖师(公元507-536年),东晋僧人,禅宗初祖。 5.岭南:中国南方五岭山脉以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一带。 6.达磨:又称达摩祖师,是南印度人,南朝梁武帝时期来华传教,创立了禅宗。 7.度生:《金刚经》说:“如来度众生”。此处“度”字当理解为“引导”。 8.云周
【诗句解读】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主要讨论了心和法的关系。诗中通过比喻“镜上痕”来表达心和法的相互影响,指出在无垢(即心无妄想)的情况下,才能看到真正的法,即“根尘既谢,镜光现前”。 【译文】 心是生命的源泉,法是生命的尘世,两者如同镜面上的瑕疵。 当所有的瑕疵被洗净,时间开始显现,这时,心和法都不复存在。真性自然显露。 一旦心和法都消失,镜面重新变得清晰。那么,如何理解这两者的存在呢?
【注释】 帝力:指皇帝的权威。丘山重:形容帝王的权威如山一般沉重。君恩:皇帝的恩惠。心安:心里平静安定。 【赏析】 这首诗是颂扬皇帝之威权与恩典的诗,诗人以“帝力”开首,称颂皇帝权力之大,威力之重,接着以“不才何以报”,表明自己虽然没有多大的才能,但也要竭尽忠诚来报答圣明的天子。最后以“处处得心安”收束全诗,表达出对皇帝的一片忠心和感激之情。整首诗语言朴实,风格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