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平山里人,貌古言复少。
相看陌路同,论心秋月皎。
坏衲线非蚕,助歌声有鸟。
城郭今日来,一沤曾已晓。

【注释】

偈颂一一二首 其六十八:这是一首写僧的偶。

木平山里人,貌古言复少:住在木平山里的僧人,相貌古朴,言语不多。

相看陌路同,论心秋月皎:彼此相见如同陌路之人,但心与心之间却有如皎洁的秋月般明亮。

坏衲线非蚕,助歌声有鸟:破布片缝成的袈裟不是蚕丝所织,助唱的声乐中有鸟儿在鸣叫。

城郭今日来,一沤曾已晓:如今城墙和城门都来到了这里,就像早晨的浮沤(泡沫)一样,早已消散。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僧的偶。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刻画了佛门中那些外表质朴而内心丰富、言行简练而思想深邃的修行者。

开头两句,诗人以“木平山里人”总领全文,描绘了一位生活在山中的普通僧人形象。他相貌古朴,言语不多,仿佛是一个远离尘嚣的隐士。这里的“木平山”可能是指一个具体的地名,也可能是诗人对这位僧人生活背景的一种象征性描述。这样的描绘,既体现了诗人对这位僧人生活的好奇和关注,也表达了诗人对他简朴生活方式的赞美。

接下来两句,诗人通过“相看陌路同”和“论心秋月皎”两个画面,进一步展现了僧人内心的丰富和深沉。他们彼此相见,如同陌生路人一般,但却能够在心灵深处建立起一种默契和相通。这种情感的交流,超越了世俗的界限,达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而“秋月皎”这个意象,不仅点明了时间是在秋天,更象征着他们心灵的纯洁和明朗。这里的“皎”字,不仅指月光明亮,还暗示了他们的心灵如同明亮的月光一样清澈透亮。

最后两句,诗人用“坏衲线非蚕”和“助歌声有鸟”这两个细节,进一步揭示了僧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虽然穿着破旧的袈裟,看似与世隔绝,但他们的内心却充满了诗意和浪漫。他们的歌声中有鸟儿的鸣叫,仿佛是在诉说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这里的“坏衲线非蚕”和“助歌声有鸟”两个短语,既富有诗意又充满想象,让人不禁感叹于这些僧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它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佛教修行者的独特魅力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诗中的“坏衲线非蚕”、“助歌声有鸟”等意象,也富有象征意义和艺术魅力,让人在领略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于人生真谛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