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三月半,大鼓声声唤。
唤得一时来,特地生迷乱。

【注释】

龙门:即龙门石窟。三月半:农历三月十五日,因三月有十五天,所以称三月半。大鼓声声唤:《太平御览》卷三六引《乐府广题》云:“今之鼓吹乐,本于汉世,其音声曲节,皆以正月一日为元会之始,海内士庶,相与歌舞于庭房之前,谓之迎气。”又《宋书·五行志上》载:“汉顺帝阳嘉元年二月甲子夜,黄龙见于温邑(今山东莘县),光禄大夫傅燮奏记,以为德政所致。是时大起宫室,作飞阁重楼、流池环绕,撞钟考鼓,舞女后宫,昼夜作之,至二月还罢。自是后,京师赋敛愈重,百姓凋伤,至延熹四年(公元161年)春正月,灵帝出都,西幸河间,乃止。此诗或指此事而作。大鼓声声唤:形容击鼓之声震耳欲聋,令人应声而动。生迷乱:使人迷惑不清。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春天三月十五日,龙门石窟前的大鼓声声响起,人们纷纷前来观赏。这鼓声震耳欲聋,使人流连忘返,一时兴起,竟迷失了回家的路。全诗通过写人们在春游时听到龙门大鼓声声而迷离失措的情景来表达作者对当时统治者穷奢极侈、沉溺酒色的批判和讽刺。

此诗用“大鼓声声唤”一句开头,便将读者引进了热闹非凡的场面中。“龙门”是指河南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及其东西南北的山崖,相传这里开凿有佛像数千尊,所以又叫龙门石窟。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龙门寺》一诗,其中“三月石作花”句,就是描写了这一景象。“三月半”,指农历三月十五日。“大鼓”,即打击乐器,也泛指各种音乐。“声声唤”,形容击鼓声音震耳欲聋。“唤”字下得很妙,把游客们听得入迷,仿佛被“唤”到了那里。

“唤得一时来”,意思是说,游客们被大鼓声所吸引,一时之间都来到了这里。“特地”二字,说明他们之所以来到这个地方,就是为了欣赏那震耳欲聋的鼓声。“生迷乱”,是说这些游客被大鼓声弄得神魂颠倒,不知东南西北,以至忘记了回家的路。“迷乱”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游客们被大鼓声所陶醉的情景。

这首诗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地表现了大鼓声势浩大,震天动地的特点。“龙门三月半,大鼓声声唤。唤得一时来,特地生迷乱。”短短四句诗句,把游客们在龙门石窟前的欢乐心情写得十分逼真动人,既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沉湎酒色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腐败。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很有特色。首先,它没有直接点明主题,而是通过写游客们在龙门石窟前的欢乐情景来烘托这个主题。其次,它在艺术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游客们听到大鼓声后蜂拥而来的情形;后两句则写了他们听了大鼓声之后神魂颠倒、忘记归途的情况。前后两相对照,更突出了大鼓声势之大。最后,它还善于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如“生迷乱”,本来只是形容人心神不宁、恍惚不定的状态,但在这里却被夸大成“特地生迷乱”,这就更加突出了大鼓声的巨大影响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