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心心已死,心死死由生。
拗折黄龙角,翻身卧地行。
注释:
死心:对生死、是非等观念完全放弃的人。
拗折黄龙角:比喻固执己见,不听别人劝告。
翻身卧地行:形容人因受到打击而失去信心,一蹶不振。
赏析:
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展现了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转变。诗中“死心”和“心死”形成对比,表现了人在遭遇挫折时的两种不同心态。诗人用“拗折黄龙角”来形容人的固执,而“翻身卧地行”则描绘了人在失败后的心态变化。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思。
死心心已死,心死死由生。
拗折黄龙角,翻身卧地行。
注释:
死心:对生死、是非等观念完全放弃的人。
拗折黄龙角:比喻固执己见,不听别人劝告。
翻身卧地行:形容人因受到打击而失去信心,一蹶不振。
赏析:
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展现了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转变。诗中“死心”和“心死”形成对比,表现了人在遭遇挫折时的两种不同心态。诗人用“拗折黄龙角”来形容人的固执,而“翻身卧地行”则描绘了人在失败后的心态变化。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思。
【注释】 ①龙门:这里指龙门石窟。常住图师:常住和尚,即出家和尚。真知事:真有见识的人。求赞:请求赞扬。②寥廓无状:空旷无边,不知形状。孰:谁、哪。③指南路:指引方向的路。④绝:断绝。⑤因缘去住:因缘,缘分;去,来;住,停留。⑥黄竹寒湫(jiāo):黄竹溪,位于龙门石窟附近的一个自然风景名胜区。⑦晓:天刚亮。昏:天暗下来。⑧“有”句:意谓有识见的和尚能识别真伪。⑨“求赞”二句
【注释】: 1. 画:指画像或壁画,这里指代诗人的肖像。 2. 识:认识。 3. 道:指道士,这里指代僧人。 4. 起云峰后路:形容山路曲折蜿蜒,云雾缭绕的山峰后面是一条山路。 5. 记得往来频:意思是你还记得我常常来山间游玩吗? 【赏析】: 这首诗是戴巨济写给他的老师张志和的一封信,表达他对老师的尊敬之情。诗中通过描绘自己与老师相遇时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的思念之情。 首句“画出人皆识”
【赏析】 这是一首写画的诗。诗中描写了一位画家对自然美的热爱,对艺术美的追求,以及他为追求这种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首句“小师崇戒求赞”,意思是这位画家非常崇敬绘画这一艺术形式,因此他不断地学习、钻研,以期达到更高的境界。这里的“崇”指的是崇尚、敬仰,“戒”是戒律、规范,“求赞”是寻求赞美、肯定。整句诗表达了画家对于绘画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次句“似即疏,比仍失。”意思是说,画家在创作过程中
【注释】 植杖:插在地上的拐杖。无着道人求赞: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古风》组诗中的一首,是作者对友人谢公的赠词。无着道人:指谢灵运。他曾任康乐令,故称谢公。谢公:《世说新语·文学》载:“谢玄与子敬(谢朗)同在东山居丧。服毕,中宿,谢玄未差,而子猷(谢万)已得信还。太傅夜唤谢玄、子猷共语。太傅问:‘今年何以不乐?’谢玄曰:‘去年伐柳树,误杀一虫。以今检之,今年不以为喜。’王曰:‘何意作此想也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诗中描述了吴公明(或称吴公)的生活经历和修行历程。 诗句释义: 1. 欲识坦然老,乃是龙门人。 - “坦然老”意味着心态平和、无拘无束。 - “龙门人”可能指的是吴公明来自龙门地区,龙门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 2. 声名落四方,坐卧今十春。 - “声名落四方”意味着他的名声传遍了四方。 - “坐卧今十春”表示他已经在修行上度过了漫长的十年。 3. 会见移庵去,何妨邈形真。
【注释】 张公:指张僧繇。寿求赞:为张僧繇写的祝寿文。 首到东山:张僧繇的字是一张,因此人们称他“张公”。 晚亲龙岫:傍晚时分,张僧繇去游访龙井。 岁经寒暑:一年之中历经严寒酷暑。 涂毒长鸣:涂毒是一种毒蛇,长鸣,形容它叫个不停。 优昙:梵文音译,意为佛家所说的“无生”,也即没有生命的意思。 勿嗅:不要闻。 静对终日:静静地坐着,一整天都不离开。 弟子公寿:张僧繇是弟子,所以称为“公寿”。
【诗句释义】 道虽光明,形则山野。 道:佛教中的教义或道理;光明:明亮,通晓明白;形则山野:形容道的外在形态是朴实无华的。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道追求的真诚和朴素。 提折脚铛,住深兰若。 折脚铛:指古代的一种锅子,形状奇特,有足而无盖。这里比喻修行者的生活简朴、清苦。住深兰若:在深山里修行,过着隐逸的生活。这句诗描述了修行者的生活环境和他们所追求的清净、淡泊的生活态度。 拙韵无取,陋容谁写。
冯济川教授求赞 天地无物我无物,隐显空云随出没。 此间谁是悟玄人,霹雳光中轰一咄(duò)。 注释: 天地之间没有事物,我也不存在; 隐显的虚空云彩随着出现和消失。 在这世间,谁是悟道的人? 在闪电雷鸣中,发出一声巨吼。 赏析: 这首诗是冯济川先生写给他的学生的,表达了他对学生的期望和鼓励。他希望学生们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去追求真理和智慧。他用“天地无物我无物”来表达他的超脱态度
顺知藏求赞 色里胶青不见形,影中所以邈吾真。 吾真定有非形碍,为对凡夫显幻尘。 尘既显,道弥新,不贵西来彼上人。 注释:顺知:顺应自然的道理。顺从自然的道理去寻求赞美。藏求:指隐藏起来,不显露自己。这里指隐逸山林。赞:赞美。 译文:顺应自然的道理去寻求赞美,就像那颜色里胶青的树,它的本体并不可见,但它的影子却能显现出自己的真实存在。我的真实本性并不是被形体所束缚,而是能够超越这些形体的障碍
我们逐句解释这首诗: 1. 比类则疏,现形仍普 - 注释: 比喻比较时显得抽象,但实际形态普遍存在。 -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哲学观点,即通过比喻可以表达抽象的概念,而这种抽象的表达在现实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这里“比类”可以理解为比喻或类比,而“则疏”则表示这种比较虽然抽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常见。 2. 得在一瞬,照穷千古 - 注释: 事物的本质只在一瞬间显现,但其影响能延续至千古。
偈颂一一二首 其七十二 南阎浮提人,就中多闹乱。 无想四禅天,根性最迟缓。 迟速不同伦,染净难回换。 两个五伯文,元来是一贯。 贯贯,哑子拍手高声唤,聋人听得佯不管。 天明日出是夜半,智者大师谭止观。 译文:在南边的阎浮提地区,人们大多处于纷扰和不安之中,其中最为混乱的就是无想定的四个禅天,他们的心性最迟钝、最缓慢。他们的行为方式与常人不同,他们难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染还是净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偈颂,通过描述鼓声、法义、大众、山野、高提祖印、诸人共息狐疑等意象,表达了佛教徒追求真理、破除疑惑、达到觉悟的境界。 诗句释义及注释 1. 鼓声才动:鼓声响起时,意味着佛法已经宣讲完毕。 2. 法义已周:佛法的道理已经讲完。 3. 大众上来:所有信众都已到来。 4. 寻光而至:寻找光明而来到这里。 5. 山野高提祖印:在山野中高高举起佛祖的真身(如涅槃像等)。 6.
这首诗的译文是:“百丈大师讲解大道理,他辛勤工作值得称赞。龙门寺没有道理可讲,大众们完全消除了疑惑。皇帝的力量使天地重归一统,君王的恩德如雨露滋润万物。有人问我佛法的真谛,我只是淡淡地扬起眉毛微笑。” 注释解释: - 百丈(唐代僧人):本名怀海,浙江杭州灵隐寺开山祖师,后住百丈山,故称“百丈”。 - 大义:佛教术语,指一切众生平等无二的法界。 - 龙门:指禅宗六祖惠能,惠能在五祖弘忍处听法时
【注释】 虚名:虚假的美名。 谷音鉴像:比喻空谷传声,回声如镜,可以鉴照形象。 弃而不修:抛弃不修,不加以修治。 岂明幻妄:哪能明白这是幻觉。 少不努力:年轻时不努力。 老矣惆怅:老了之后感到惆怅。 静以思之:静下心来思考。 随机称量:根据情况衡量、权衡。 【赏析】 《偈颂一一二首》是佛教禅宗公案之一。此颂为“一”中的第二首,颂扬了佛门弟子要放下名利,勤于修行,以期证悟的禅理。 第一句“虚名虚相
【诗句注释】 一叶落,天下春。 无路寻思笑杀人(“笑杀人”比喻无法改变的困境。) 下是天,上是地,此言不入时流意(这句话意思是说,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不被世人接受。) 南作北,东作西,动而止,喜而悲。(“南作北,东作西”比喻一个人在社会或某个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动而止,喜而悲”比喻一个人在生活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蛇头蝎尾一试之,猛虎口里活雀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注释:眉毛和眼睫毛是最亲近的,鼻孔和嘴唇也是亲密的邻居。然而为什么我们不经常看到它们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传达了生命的一体性。它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健康,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尊重和关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