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远
了知一,万事毕,释迦弥勒欣今日。 了悟第一真理,万事皆休,释迦牟尼和弥勒佛都很高兴今天的修行人能明白这一点。 但得心安是处安,无灾无难无今昔。 只要能安心,无论何处都是平安之地,没有灾难、没有困难,也没有过去和未来的烦恼。 要知佛法根源,记取五月初一。 要知道佛法的根基在哪里,记住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这一天。 注释:了知一,万事毕,释迦弥勒欣今日 - 了悟第一真理,万事皆休
偈颂一一二首 其二十三 先师当年末后句,与人皮下挑出刺。 譬如六月日中冰,销镕处处皆相似。 后来听响各流传,更加一二与三四。 个中孰是无耳人,明见去来不生死。 注释: 1. 先师当年末后句:先师在年底之后说的话。 2. 与人皮下挑出刺:比喻指出别人的错误或缺点。 3. 譬如六月日中冰:比喻像夏天中午阳光下的冰一样。 4. 销镕处处皆相似:熔化的金属到处都相似。 5. 后来听响各流传
【注释】 1. 偈颂一一二首:即《龙门应制》二首。龙门,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为佛教圣地之一。《佛祖统纪》:释迦如来于菩提树下成道,有神力,以五色云起,覆七宝塔,塔上有金狮子、银象等,皆吐水洒地,四布流芳,故名“龙门”。结夏,指安居修行之期。胜诸方:胜,超越;诸方,各地。大地山河:指天地万物。举扬:宣扬。参得透:参悟透彻。若向:如果。九旬:九十天。 2. 更无:再也没有。佛法
注释:世人都在道路上行走困难,本性纯真的人在烈火中也能保持真金本色。 炼去炼来真金体净,一槌打作玉栏杆。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性本真与世道纷扰的感慨。诗人认为,世间的道路充满艰难困苦,人们往往在世俗中迷失自我,失去真我。然而,只要坚守本心,就能在烈火中保持真金本色,不被污染。最后一句“一槌打作玉栏杆”,意味着通过修炼和努力,人们可以像打磨玉石一样,将自身打磨得更加纯净明亮,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圆明了知,不由心念。 抵达了悟的真理和智慧,并不依赖于个人主观意识的执着追求。 抵死要道,堕坑落堑。 这是一条至关重要的人生道路,一旦陷入其中,就会陷入困境,无法自拔
【注释】 1. 偈颂:佛经中的一种文体,用韵文来表达佛理。 2. 大众:指僧众,即僧侣们。 3. 云集:像云一样聚集在一块。 4. 横吞:形容气势宏大。 5. 露柱:指寺庙里的石雕或木雕柱子,上面会挂有灯。 6. 倒挂:形容灯光从上往下照。 7. 天高地厚:形容天地间广大无边。 8. 月白风清:形容夜晚的景色很美。 9. 雨顺风调:形容天气适宜。 10. 河清海晏:形容国家太平、天下安宁。 11
诗句释义 1 “三月初三二月二” - 这可能指的是农历的日期,但具体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 2. “不坏假名谈大义” - 意指通过某种表面或虚假的名称来讨论或阐述深奥的道理或真理。 3. “众生役役趁光阴” - 描述了众生(人类)忙碌奔波于日常生活之中,无暇顾及其他更深远的意义或目的。 4. “道流所以为虚弃” - “道流”可能指修行者或宗教信徒,“虚弃”则意味着被忽视或放弃。 5.
这首诗的内容是关于佛教禅宗的修行和觉悟。以下是逐句释义: 1. 昨日如来垂法雨,今朝法雨洗如来。 "昨日"指的是过去的一段时间或经历,而"如来"则是佛教中对佛陀的尊称。"法雨"是指佛法的恩赐,如同雨水滋润大地一样。这里的意思是说,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如来佛祖给予了我们佛法的恩赐,而现在,佛法再次洗涤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佛教的智慧。 2. 了然一味无差别,云外青山朵朵开。
注释: 1. 入得龙门事事奇:进入龙门,事事都显得奇妙。 2. 闻声见色不思议:听到声音,看到颜色,都感到惊奇。 3. 山青水绿缘何事:为什么山会是青色的,水会是绿色的? 4. 尽是诸人力使之:这些都是人们努力的结果。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诗中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山和水赋予了生命,使其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诗人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露柱多年出家,灯笼久已落发。 佛殿坚持禁戒,三门近得休歇。 大事本来平等无着,清凉满月度尽草木,丛林一似阳和齐发。 注释: 1. 露柱多年出家:露柱是佛教中的一种仪式,表示出家修行。多年出家意味着此人在佛寺中修行了很久。 2. 灯笼久已落发:灯笼是指僧帽,落发是指剃发为僧,表明这个人已经正式成为一名僧人。 3. 佛殿坚持禁戒:佛殿是佛教的重要场所,禁戒是指僧侣们必须遵守的规矩和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