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内容,同时要注重积累和理解,重点把握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诗句在诗中作用。 “偈颂一一二首 其四”是这首诗的小标题,小标题一般用于概括诗歌内容大意,因此我们首先要读懂小标题的意思。根据注释可知,该诗为一首七言绝句。 前两句写铁牛生四足的情景,“昨朝”“无角”“生四足”,交代了铁牛出现的时间、外形特点
露柱多年出家,灯笼久已落发。 佛殿坚持禁戒,三门近得休歇。 大事本来平等无着,清凉满月度尽草木,丛林一似阳和齐发。 注释: 1. 露柱多年出家:露柱是佛教中的一种仪式,表示出家修行。多年出家意味着此人在佛寺中修行了很久。 2. 灯笼久已落发:灯笼是指僧帽,落发是指剃发为僧,表明这个人已经正式成为一名僧人。 3. 佛殿坚持禁戒:佛殿是佛教的重要场所,禁戒是指僧侣们必须遵守的规矩和戒律
【注解】: 万物咸新论故乡,抬眸元是旧爷娘。 先春花发馨香远,物外山河日月长。 【赏析】: 《偈颂一一二首·其十五》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一首七言诗。此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全诗以“万物咸新”为引子,抒发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接下来四句则是对这种情感的进一步描绘和升华。 诗人以“万物咸新”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偈颂一一二首 其十八 如来妙色身,真实难藏覆。 不挂本来衣,岂著娘生裤。 无忧树下降生时,南北东西行七步。 行七步,度尽众生无所度。 注释:偈颂是佛教的一种诗歌形式,通常由四句组成,每一句都有特定的意义和解释。这首偈颂的第一二句“如来妙色身,真实难藏覆。”意味着如来佛(释迦牟尼)具有美妙的身相,但他的真实本性难以隐藏。第三句“不挂本来衣,岂著娘生裤
释义:悟道之时,此理本来容易明了;迷惑之时,此门实在难以通过。 处处有绿杨树可供系马,家家门口都是通往长安的道路。 注释:1、“悟时”二句:悟道之时,此理本来容易明了;迷后斯门实大难。2、“处处”二句:处处有绿杨树可供系马,家家门口都是通往长安的道路。3、“悟”:领悟,明白。4、“迷”:被迷惑,指对佛经道理的不理解、不领会。5、“斯门”:指佛教经典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6、“透长安”:通向长安的路
偈颂一一二首 其六 注释:净名居士在家人,指的是佛教中的净名大师。他虽然是一位在家修行的人,却能够深入不二法门,达到与佛祖同在的境界。这里的“不二门”指的是佛法中的空性原理,即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固定的自性,这就是“不二”。而“亲”则是指净名大师与佛祖的密切关系,他能够直接与佛祖对话,这是非常难得的。 一钵上方香积饭,寥寥千古转通津。 注释:一钵上方香积饭
棒喝齐施古佛宗,三玄三要绝狐踪。 白云消散青山在,明月芦花对蓼红。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清远的作品。诗中“棒喝齐施古佛宗,三玄三要绝狐踪”展现了禅宗的棒喝教育法,强调直指人心、不假借任何言辞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法强调通过直接的言说来启发学生的内在觉悟,而非依赖言语和理论的传授。“白云消散青山在,明月芦花对蓼红”则描绘了一幅山水间的宁静画面,通过自然景象的展现,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注释】偈颂: 一与山门作境致,见者顿超无学地。 二与后人作标榜,凡圣悟迷皆一样。 若是丛林向上关,有人踏著喜无量。 译文: 第一句“一与山门作境致”,意思是说,这首诗的境界与佛寺的门相得益彰。这里的“境致”是指诗歌的意境,“一”是首句,第二句是承前启后,第三句是承接上文,第四句则是总结全文。 第二句“二与后人作标榜”,意思是说,这首诗的格律和韵脚为后世的诗人所推崇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偈颂一一二首·其十》的第一句。全诗如下: 木伎机,石女儿。三冬阳气盛,六月降霜时。 译文: 在木头上雕刻出精巧的机械,石头中孕育着娇嫩的女儿。寒冬腊月阳气最为旺盛,到了六月天气却降下寒霜。 注释: 1. 木伎机:指在木头上雕刻出的精巧机械。伎,古代一种技艺。 2. 石女儿:形容石头里孕育出的女子像极了女子的模样。女儿,指年轻的女子。 3. 三冬阳气盛
【释义】 普明殿是佛教圣地,在人间,凡是圣人和普通人都来此朝拜。 若能亲眼看到一尘毫光,就能见到佛祖慈祥的面容。 【译文】 普明光明照世间,圣凡共聚显神圣。 若能目睹微尘光,尊容显现敬如神。 【注释】 普明:佛教指代能照明世间万物的佛。 微尘:佛教指代极微小的尘埃。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向往之情。他希望人们能够通过佛法的力量,消除一切烦恼与困扰,实现心灵的平静与安宁。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