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原妙
【释义】 当年你我之间秘密传授的诗句,如今却被人苦苦背诵; 今夜我在枕上忽然记起了那首诗,每年五月黄梅时节都是细雨绵绵。 【赏析】 此诗是诗人自述其诗作的经过,抒发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困境。全诗语言质朴,风格平易自然,但内蕴丰富,耐人寻味。 首句“忘却当年密授句”,言诗人与友人之间曾经有过一段亲密无间的交往,他们相互交流心得,互赠诗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注释】 ①偈颂:佛门经文,即佛语。 ②偈(jié):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韵文,多以四言、五言为主。偈颂是佛经中常见的文体之一。 ③瞿昙:“须菩提”或“释迦牟尼”,梵文译音为Kṣitigarbha,古印度人尊称释迦牟尼佛。 ④夜半:夜晚。 ⑤郎:古代女子的丈夫。 ⑥细姑:小姑,即年轻女子。 ⑦告报:报告,告诉。 ⑧也:助词。表示推测、判断等。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和尚向山里的女人告状的故事。
这是一首佛教禅宗公案诗。“吃粥了也”意思是说,我已经吃饱了,可以回去吃饭去了;“洗钵盂去”意思是要洗掉碗筷。 矢上加尖,一场败露。箭上有箭头,一触即中,箭矢的尖是致命的,一旦射出,必然命中目标。比喻事情已经暴露,无法隐藏。 西峰今日忍俊不禁,却要向鹭鸶腿上割股。西峰是佛寺中的高僧,他忍俊不禁是因为这个公案很有趣,但他还是要像菩萨一样,为众生做出牺牲。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禅宗公案的故事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海底、岩前、铁蛇和昆崙骑象的生动画面,充满了奇幻的色彩。下面逐句解释: 1. 海底泥牛衔月走:海底的泥牛正在衔着月亮行走。这里的“海底”指的是大海,而“泥牛”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它能够在水中行走。“衔月走”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动物在水下行进的情景,仿佛真的在衔着月亮。 2. 岩前石虎抱儿眠:岩石前的石虎正在抱着幼崽休息。这里的“石虎”是指一种凶猛的野兽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爱与恶两重关,总向遮里起。直饶识得根源,更买草鞋行脚三十年,何曾踏著遮里。 诗句解析: - 爱之欲其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 - 恶之欲其死:表达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厌恶。 - 爱与恶两重关:揭示了生命的双重性(爱与恶)。 - 总向遮里起:暗示这种矛盾在内心深处不断涌现。 - 识得根源:指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或根源。 - 更买草鞋行脚三十年
注释: 一叶落,天下秋:比喻事物开始衰落。 一尘起,大地收:比喻一切归于平淡、宁静。 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即使没有风流倜傥的气质,也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落叶、尘土等自然现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首句“一叶落,天下秋”,以落叶为引子,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同时也暗喻了事物的衰败和消逝。次句“一尘起,大地收”,则进一步描绘了尘土飞扬的场景
注释:禅修不在于参访,修道不必悟得。只要动起手来施为,就能使山岳都为之鼓舞。孟八郎汉即使如此修炼,又怎能比得上西峰搬石运土的修行者呢? 赏析:这是一首颂扬禅宗修行方式的偈诗。它强调了禅修的实践性,认为禅修不仅仅是静坐参禅,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禅的智慧。诗中还以孟八郎和西峰搬石运土的修行者作对比,说明后者更接近禅宗的精神实质。这种实践性的修行观是对禅宗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注释:水中的盐味道,在颜色中就是胶青。 确定有它,却看不到它的形体。 看到它的形体,就会失去山前一村人眼睛。 赏析:此句诗通过“水中咸味”比喻“色里胶青”,形象地描绘出“决定是有”,但“不见其形”的意境。诗人用“见其形,失却山前一村人眼睛”来形容对“决定是有”的认识,表达了诗人对于真理和真相的追求和执着
大海里没有鱼,大地上也没有草。 富得很大却没粮食,悟得很深却没有道。
注释:这是一首描绘天空景象的诗歌,描述了天关被锁住,风雨交加的景象。 译文:天门紧闭,日夜滂沱大雨,风声如鼓,激荡着黑云。愤怒地敲击天门,顶门处迸出一轮红日。 赏析:诗人以独特的视角观察自然现象,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天门被锁住象征着困境或压抑,昼夜大雨、狂风象征着困难或挑战。最后,“顶门迸出一轮红”象征着冲破困境,迎来新生的力量。整首诗充满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