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重显
注释: 故国不是阻天涯,花木光中见独归。 故乡并非是阻隔我们的地方,在花木的光辉下你独自归来。 蜃水鄞江人莫问,月分春浪冷依依。 不要问我那鄞州的海和江,月光洒在春日的波浪上,显得冷冷清清。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不舍之情。 首句“故国不是阻天涯”,直接点明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背景。故乡并不遥远,只是由于某些原因(可能是政治、社会等原因)而暂时不能相见。
解析: - 诗句解释: 1. 澄江依棹碧光流:描述的是诗人乘坐的船在清澈的江水中航行,船上灯光反射出明亮的光芒,仿佛江水流动带动了这光芒。 2. 风冷蒹葭雨乍收:描绘了一阵风吹过,使得原本湿润的芦苇和蒹葭重新变得干燥,同时雨水也刚刚停止。这里的“蒹葭”是指一种长在水边或湿地的植物。 3. 别夜新吟许谁约:指的是在分别之夜,诗人创作了新的诗句,并询问是否有人可以一起分享这份情感。 4.
诗句释义与赏析 韶石曾披此性灵,三年孤与急流争。 韶石:指代诗人自己或其家族的名石或遗迹。此性灵:这里可能指某种精神特质或者个性。三年孤与急流争:形容诗人在孤独中与激烈的生活斗争。孤与急流争,比喻诗人在艰难的生活中与困境抗争。 永嘉旧隐今归去,堪听海涛中夜声。 永嘉:地名,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过去的居住地。旧隐:过去隐居的地方。今归去:如今返回故乡。堪听海涛中夜声:形容夜晚听到海浪的声音
注释: 赋月生云际送诚监寺 皎洁的月光从云层中升起,如同离云的鹤梦。 孤光还与雪相宜 月亮的光照耀着雪花,使它们更加明亮。 金盂后夜重垂影,拂尽天风不自知 金盘在夜晚再次被照亮,它的影子轻轻拂过天空,仿佛没有察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月夜景象。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将月光、雪花、金盘等自然元素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和谐而美丽的画面。 首句“皎洁离云鹤梦时”
注释:七尺岩藤握便行,意思是七尺高的岩壁藤蔓攀援着便前行。旧山归去几多程,意思是回望旧山已经走过了多远的路程。相逢忽问迢迢意,意思是在与朋友相遇时突然问道:你远行的心情怎样?应发春雷动地声,意思是应该听到春天里雷声震动大地的声音。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祝愿。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注释: 道义相资复是谁,岩房深夜思迟迟。意思是:道义互相扶持,又有谁?岩洞的客房在深夜时,我还在苦苦地思索着。 海山云静见孤月,高照婺城人不知。意思是:海山的云雾安静下来,月亮露出了身影,月光高高地照耀着婺城的人民,他们却不知道。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夜宿承天寺时的所见所感。首联“道义相资复是谁”,诗人自问自答,既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也表现了诗人与长老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相互理解
注释:元化的功夫很深,陆羽知道。雨前微微露出枪头旗。收来献给佛祖还剩下一些,不寄给诗人还有谁呢? 赏析:这是一首咏茶诗,作者借茶以喻己之志趣高洁。诗的首句用典,点明送茶之人元化功深。次句“雨前微露见鎗旗”,写新茶初出时,茶叶在雨中吸收了水分,颜色变得翠绿欲滴,像枪杆上挂着一面小旗子一样。这两句写茶,形象地表现出了茶叶的新采和新鲜。第三句“收来献佛余堪惜”则是说,把采来的茶叶收起来准备用来供奉佛祖
“云笼碧嶂月笼台,此去城中早晚回。不为佛光谒韩愈,问君何事出山来。” 这四句诗是宋朝诗人释重显的作品《送僧入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离开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其原因的好奇。下面将一一解读诗句和其含义: 1. “云笼碧嶂月笼台”:描述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象,云雾缭绕在碧绿的山峰之上,月光洒在高台上,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2. “此去城中早晚回”:诗人表达了对友人即将离开的担忧
注释1:天伦——指家人。重意难分——难以割舍亲情。2:争奈——奈何,怎能。孤踪——单薄的行旅。若断云——像被云隔断一样。3:休同——不要。禅者——禅宗修行者,这里指僧人。西山——指佛教圣地西岳华山,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华阴市。杳无闻——音讯全无。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李白送别朋友实师弟的作品。诗中表达了李白与实师弟深厚的友情,并表达了他因远行而感到的孤独和无奈之情。同时
注释: 1. 经旬抱疾阻春霖,沙砌重重藓晕侵。——我因生病不能去游春了,只能坐在石阶上观赏着层层叠叠的苔藓。 2. 曾约偕游未能得,暮山空锁碧云深。——以前曾经约定一起去游览,但最终没有实现,只能在黄昏时分看着青山被云雾笼罩。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因病无法外出游玩时所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因病未能如愿以偿时的遗憾之情。 首句“经旬抱疾阻春霖”,描绘了诗人因为生病而不能出去赏春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