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重显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思想情感的基本能力。考生应先疏通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即可。 “溪山春色映云袍,爱住隍城意转高。”意思是
【注释】 芳树:指芳香的树木。 烟霭初晴又见伊:烟霭初晴,天色放晴。见伊,看见你。 知音:懂得音乐的人,也泛指知己。 【赏析】 又名《百舌》、《鸟名》,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百舌鸟的鸣叫为题,描绘了百舌鸟在清晨时分鸣叫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美好感受。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动人,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示
注释:乘兴飞帆别翠峰,水光春静冷涵空。到人若问曹溪意,祇报卢能下风去。 赏析:诗人通过描绘一幅山水画面,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诗中“乘兴飞帆别翠峰”展现了诗人乘坐帆船远行的景象,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水光春静冷涵空”则描绘了江水在春天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澈,水面上倒映着天空的影子,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这两句诗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注释:云彩轻拂着山峦,松桧生风触袖寒。谁问亲游乳峰意,百千年后与谁看。 赏析:此诗写送别僧人的感慨。首句写山景,次句写送行时的感受,第三句抒发离别之情,末句表达未来之想。诗人以送别友人为题,借写景寓情,抒发了诗人对友情、山水的眷恋。全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耐人寻味
【注释】 祖域:指家世。 高亲:指高辈的亲戚。 家林:指家园山林。 曾:助词,无义。 振沧溟:意为振衣而起,意即振臂高呼,振奋。 夺夜光:夺取夜间发光的宝物,比喻有才华的人得到重用。 【赏析】 此诗首句是说,僧人的家门在京城,而其祖父的家门在京城之外,说明僧人的家族背景很高大。次句是说,僧人归去家园,心中所想的事情还有很多。第三句是说,僧人与旧友相识时,彼此都不认识对方。第四句是说
【注释】崇己:僧人名。支筇:竹杖。半千:即半山,佛教高僧。 【赏析】《送崇己归天台》是唐代诗人贾岛的诗作。此诗写送别崇已的情景。首句写崇已回天台后,石桥云瀑之景依旧。次句写山路更幽僻了,进入萝龛,更觉得深幽难行。三、四句写崇已回天台,作者感到高兴。“却羡”两句是说崇已远归,有知音者相赏,而作者自己只能空自羡慕。全诗以景结情,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注释:在檀树林中,金毛狮子犬的鬃毛抖动着,周围弥漫着清风。曾经许下全权统治的誓言,成为云雨,却不知道哪里是尘劳之地。 赏析:这首诗以檀树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图画。诗中的“金毛狮子犬”是一种珍贵的宠物,象征着高贵和威严。诗人通过对其外貌和行为的描写,表达了对它的欣赏和敬畏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对权力的追求和野心。 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揭露了主人的真实面目。“曾许全权做云雨
【注】:千峰影里叶初凋,极望还将慰寂寥。也谓毫端不相隔,秋云秋水奈遥遥。 注释:①千峰影里叶初凋,极望还将慰寂寥:千座山峰的影子里树叶刚刚凋零了(诗人此时正身处在深山之中),极目远眺,还能安慰我内心的寂寞。②也谓毫端不相隔,秋云秋水奈遥迢:难道说笔尖之间有距离吗,秋天的云雾和秋水,又怎么能相离遥远! 赏析: 此诗首句写景,次句抒情,三句议论,四句总结。全诗以“叶”字贯穿,从视觉、听觉
注释: 六月:指夏天,因为古人以六为水,所以用“六月”来形容夏天的景象。千江水似秋,片帆高挂岸云收:形容江水广阔,船帆高挂,与岸上的云彩相互映衬,如同秋天的景色。行行莫谓朝天阙:不要以为只是走一程又一程,而是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不要认为只是走过一程又一程。况倚文星在巨舟:意思是说,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虽然只有一点光芒,但依然存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夏日长江的画面,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送邃悟上人之会稽 百越江山冠九州,如屏还愧谩相褒。 惠休此去多吟赏,赢得清风价转高。 注释:百越的江山在九州之中最为壮观,但面对如此美景,我却感到惭愧,无法自夸赞美它。惠休这次去会稽,一定会有很多吟咏欣赏,因为他的才华和名声已经很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