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宗泐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绝。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渡头人未归”,是说诗人在渡口目送行人回家,但渡口没有人,这一句是写景,又是点题。 【答案】 译文:孤村带着寒冷的乌鸦,远山笼罩着傍晚的雾气。渡口没有行人归来,只有夕阳和秋风中的树木。注释:孤村——偏僻的小村庄。涵——笼罩、笼罩住。夕雾——傍晚的雾气。渡头——渡口。未归——不回来。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绝。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注释: 飞瀑洒向寒冷的冰石,高悬的梁柱横跨碧绿的山峦。 在遥远的天涯图里观望,白发未归的僧人还在寻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飞瀑流泉、高桥横架、远山连绵的自然风光。诗人通过生动的形象,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而神秘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岁月匆匆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哲理性的山水诗
注释:我的心志广阔无边,在幽静的亭子中寄托着闲适的心情。我独自坐着卷起帘子,看着窗外落花飘洒,春天的午后如此漫长而宁静。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心境和景色的诗。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心境和周围的环境,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诗句“此心天地宽”表达了诗人胸怀宽广,不受拘束的精神风貌;“独坐卷疏帘,落花春昼永”则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窗前,看着窗外落花飘洒,春日午后的宁静景象
【注释】 晚凉:傍晚凉爽。池上亭:水边亭子。坐来心似水:坐在亭子里,心里像流水一样平静。竹林青:竹林在雨后呈现出翠绿色。豆花紫:豆花在风中摇曳,呈现出紫色。 【赏析】 此诗写景抒情,以静景衬动景,以静景写心境,情景交融,意境清幽。首联点出时令,渲染环境氛围。次联以“心”字领起,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平静。第三联则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全诗语言优美
“茅屋隔榆林,孤舟系柳阴。” 茅屋与榆林之间的空间仿佛被一种无形的界限所隔开,孤舟静静地系在柳树的阴影下。这句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画面感,让人联想到诗人身处其中,心旷神怡,远离尘嚣。同时,这种描述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注释与背景补充: - 沈周: 明朝画家、文学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情感著称。 - 李流芳:
【注释】 (1)独竹图:指《画竹》一诗。 (2)独立不偶俗:独自站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3)排:直挺的样子。 (4)首阳:即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因反对纣王暴虐而饿死于首阳山。 (5)永怀:永远怀念;常思。 【赏析】 此诗借咏画竹以抒怀抱。诗人自比“孤竹君”,在首阳山下,“曾过”的孤竹二子,其志节高洁,不为权贵所屈的事迹,是诗人仰慕的典范。他希望自己也能有这种高洁的品格
【赏析】 这是一首咏景小诗,描写的是一种幽深静谧的境界。 前两句写涧水松风:涧水潺湲,松风瑟瑟。这两句诗用两个对仗的四字句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使人如身临其境,感到一种清幽恬静的气氛。“泠泠”形容涧水的流动声音;“瑟瑟”形容松树的风声。诗人把自然界中最为动人的音乐──涧流和松涛──写入诗歌,既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声音,又渲染了环境的清幽静谧,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幽深寂静的境界之中。 三
【注释】 应制:应皇帝之命,作文章。赋:指代写诗、作文。无事:没有事。出山:指被征召为官。白云:指白云寺。岩壑:指深山。幽闲:清静悠闲。无心:指无心世事,不关心世俗。亦无事:指没有心事,没有烦恼。晓来:清晨起来。只欲:只想。近龙颜:接近皇帝的面庞。龙颜:帝王的容貌,这里泛指皇帝。 【赏析】 此为应制诗,即应皇帝之命而作的应酬之作。作者以白云寺为题材,借咏白云山,表达自己“无为”的情怀。
【注释】 中西塘:即今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位于嘉兴市西南部。 次白以:指作者的朋友沈次白。次白即沈谦(1481-1526),字次白,号东江,浙江嘉兴人。明代文学家、诗人,著有《东江诗选》。 中西塘即景其一:中西塘,在嘉兴市西南,是当时著名的水乡风景点。 茅屋夜然灯:茅屋里晚上亮着灯火。 读书者:指主人沈谦,他在这里看书学习。 门外是官街:门前是一条官道。 更深犹走马:深夜时分,仍有骑马的人来往。
【解析】 此诗是一首七绝。首句“美人湘北岸”,点明画中人物的身份,这位美人来自湖南的湘水之北岸,也就是湘妃。次句“翠盖倚中洲”,以竹作翠盖,用典自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句。第三、四句写诗人观画的感受与联想。“斜日雨初歇”,描绘一幅雨过天晴的景象;“断云横未收”,写夕阳西下,晚霞映照下的乌云还没有散去。全诗以画为载体,通过画中的景色和画外的景物相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