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润
春江拍拍去帆孤 树底人家燕引雏 曾向秦淮登暮阁,碧云低处认三吴。 译文注释 1. 春风轻拂江面,帆影摇曳,孤舟渐行渐远; 2. 树丛之下,小户人家,燕子衔着幼雏; 3. 我曾漫步于秦淮河畔的黄昏阁楼,欣赏那一抹淡淡的晚霞与远山相连的景象; 4. 此刻,我仿佛能从那低垂的碧云中,辨认出那片熟悉的江南水乡。 赏析 《送王信仲过淮阳》是元代诗人朱德润的作品
【注释】 1. 雪压林梢竹倒垂:形容雪花很大,覆盖了林梢的竹子,使得竹子像被压弯一样倒下。 2. 石边双雉欲惊飞:在石头边,两只野鸡像是要飞起来一般。 3. 天寒野静寻馀粟:冬天寒冷,野外一片宁静,我在寻找食物残渣。 4. 犹胜樊笼刺锦衣:即使被困在笼子里,也比被锦衣绣服所束缚要好。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雪地中竹子和野鸡的观察,抒发了自己对于自由的向往之情。
第一首: 玉肌匀腻粉初干,淡淡空青印碧阑。 晓日《长杨》新赋就,墨云时度玉螭寒。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女子的肌肤细腻、容颜姣好,以及她早晨在宫中吟诗作赋的情景。首句“玉肌匀腻粉初干”,描绘出女子肌肤如玉,肤色匀净无瑕。次句“淡淡空青印碧阑”,则形象地表现了女子淡雅的妆容和她站在碧色栏杆旁的美丽身影。 第三句“晓日《长杨》新赋就”,指的是女子在清晨时分完成了一篇关于《长杨赋》的诗文创作
注释:走出东皋城门,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尘世,眼前是连绵起伏的青山,它们在远处高高低低,好像在热情地迎接我的到来。 汀洲上的花儿有意无意地绽放着,为什么非要等到这个时候呢?野外生长的野草没有名称,但它也有自己独特的春天。 赏析:诗人以出城为题,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自然风光图。“步出东皋隔市尘”,诗人踏出了东皋城,远远地离开了都市的喧嚣,眼前的世界变得宁静而美好。“青山高下欲迎人”,诗人抬头望去
【注释】 谁道:谁说。莺:黄莺。林:指树林。老: 衰败、凋残。薄: 迫近。更新:更新换代。复春: 春天又来临了。春去: 春天过去。老却: 使……衰老。听莺人:听黄莺鸣叫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通过描写黄莺的生理现象,来反映人们的心理变化,表达了诗人对青春易逝的伤感之情。 “晚春即事三首”是一组以“晚春”为题的组诗。“晚春”,即暮春或迟春,指春季的末尾,也指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春天
诗句原文: 晚春即事三首柳丝缫十丈,蘸水绿条鲜。 何事江边客,相过不系船。 注释: - 柳丝缫(sāo)十丈:用柳枝绞制成十丈长的绳索。 - 蘸(zhàn)水绿条鲜:柳条沾湿后显得更加碧绿而新鲜。 - 何事:为什么。 - 江边客:指春天的江边游客。 - 相过:相互访问。 - 不系船:形容江边游客来访时,船不会因为客人的到来而被拴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景象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默写古诗文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平时多积累、多记忆,还要善于积累并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本题要求学生对《宿建德江》一诗的逐句进行翻译,并写出注释。 第一句中“黄尘”是名词作动词用,意思是:尘土飞扬;“白日”是名词作动词用,意思是:太阳被尘土遮住。第二句中“黑雨”是名词作动词用,意思是:雨水把青山洗得黝黑。第三句中“水静”是名词作状语用
【注释】 湘流:指湘江之水。罗文缉缉染湘流,中莹晴空一段秋:意为罗文在湘江之水上织就,如晴空一般明亮,如同秋天一般凉爽。罗文,一种古代织物。缉缉,编织的样子。湘流,指湘江之水。 莫问杀青千古事,漆书应让管城侯:意为不要谈论那些已经过去的事了,因为书写用的文字是漆制,应该由管城侯来负责。杀青,古代用来制作竹简、木简或纸的熏蒸方法。这里代指纸。管城侯,汉代有个名叫管宁的士人,他曾经做过管县县长
玉观仙台紫雾高,昔骑丹凤恣游遨。 双成不念吹笙侣,阆苑春深醉碧桃。 注释:在玉观仙台上,紫色的烟雾弥漫着,我骑着丹凤尽情地游玩。双成不思念吹笙的伴侣,因为阆苑的春天已经深深地降临,我在沉醉中品尝着碧桃的美味。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诗人通过对瀛海图上的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理想生活的无奈和悲愤
这首诗是王继学参政的次韵诗,描绘的是一幅美人图。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译文: 第一句:千金画史托铅华,难写春心半缕霞。 - 注释:“千金”指的是这幅画的价值昂贵,“画史”指的是绘画史。“托铅华”指的是画作使用了珍贵的颜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幅画的价值如此之高,以至于无法用普通的语言来描述它的美丽。 - 译文:这幅画被誉为是绘画史上的瑰宝,其价值高昂难以用言语形容。 第二句:两面秋波随彩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