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桷
次韵陈又新 登台底用惜春菲,平楚微茫落照时。 烧后断碑遗鸟迹,耕馀残璧隐蚕眉。 泉分去路萧萧玉,山耸归云簇簇旗。 驻马应须更搔首,远烟回雁不胜诗。 注释: 1. 登台底用惜春菲,平楚微茫落照时。烧后断碑遗鸟迹,耕馀残璧隐蚕眉。 2. 泉分去路萧萧玉,山耸归云簇簇旗。驻马应须更搔首,远烟回雁不胜诗。 次韵陈又新 登台赏春时,欣赏美景,感慨时光易逝。 古碑残迹留痕迹,古人遗迹令人怀念。
【注释】 1. 客舍:旅店或旅馆。书事:写诗。 2. 禁堞(dié):城上瞭望敌情的墙。防危石:防备危险,比喻警惕。 3. 官衢:官道或大街。漾(yàng):水溢出来的样子。浅沙:水浅的地方,指路旁的沙土。 4. 犬能搜兔窟:狗会搜寻兔子窝,比喻有警觉性。 5. 马解避驼车:马能躲避骆驼车,比喻灵活机智。 6. 童剪青蔬甲:童子用剪刀修剪蔬菜上的嫩芽,比喻勤学不辍。 7. 僧分墨菊芽
宿雾成疏雨,寒蓬卷细尘。 云飞疑到地,草长不知春。 香几蜂喧密,花房燕语真。 白头关塞外,犹作未归人。 译文: 在客舍中书写事情,窗外的雾气渐渐散去,天空飘下细细的雨点,寒冷的风使蓬草卷曲,扬起细小的尘埃。 云朵飘飞,仿佛触手可及,草地上的草儿生长得如此茂盛,让人感觉不到春天的到来。 在香案上,蜜蜂的嗡嗡声显得特别密集,花朵里传来燕子的鸣叫声,它们的声音是如此真实。 白发的我在边远的关塞之外
这首诗是作者为王寅甫侍读在长春宫的祭祀活动中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祝愿和对神灵的敬仰。 首句“蜕骨棱棱似鹤轻”,描绘了祭祀的场景,将神主比作鹤,形象地描绘了神主的轻盈。 次句“觚坛危处玉为成”,描绘了祭祀的场所,觚坛是祭祀的重要场所,而玉则象征着神圣和尊贵。 第三句“天街正候三能色”,描绘了天街的景象,天街上的人穿着三色的衣服,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 第四句“云所疑呼万岁声”
【注释】 ①游骑:巡逻的骑兵。②铃传督运车:在驿站设置铃铛,传递运送货物的车。③土风殊楚越:指各地风俗不同。④驿道仿褒斜:驿道是模仿褒斜栈道而修的。⑤三更枕:深夜的枕头。⑥清秋八月槎(chá):泛指秋天,这里指秋天的夜晚。槎,筏,小舟。⑦五陵奢:指五陵贵族的生活奢侈。五陵,长安附近的五个皇族的坟墓,这里借指权贵。⑧渐习:渐渐熟悉、习惯了。 【赏析】 这是组诗中的首篇
注释: 蟾影穿窗矗,龙光拂席流。 凄清三伏暑,淅沥九天秋。 水恶停泥井,冰坚宿瓦沟。 年年游上国,那识望乡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首句“蟾影穿窗矗”,以蟾蜍的倒影映照在窗户上的形象来形容夜晚的景象,给人以清凉的感觉。接着,“龙光拂席流”则形容阳光透过窗帘,照亮了房间,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两句诗通过对比,描绘出异乡夜晚的凉爽与温馨
解析与赏析 第一首 诗句: 晨起仪台立,烟青望眼迷。 译文: 清晨我在宫廷的仪台上站立,眼前是缭绕的烟雾和迷离的双眼。 注释: 1. 仪台:指古代帝王在朝会时所在的平台或台阶。 2. 晨起:表示时间是在早晨。 3. 烟青:形容烟雾的颜色,通常为灰色或淡青色。 4. 望眼迷:形容视线被模糊的景象所迷惑,无法看清远方。 5. 迷:形容词,表示眼睛看不清楚。 第二首 诗句: 草低鹰侧目
【注释】: 1. 土驿高低置(zhì):驿站,古代供人途中投宿、换马或暂避风雨的地方,设在道路旁。置,设置。 2. 苍茫(máo)七程:指路途遥远,形容距离很远很远。 3. 分熠耀:指星星闪烁的样子。 4. 牛酪注深清:指牛乳制成的牛奶清澈透明。 5. 残雪明珠阙(quē):指皇宫中的宫殿。 6. 繁星列火城:指夜晚的灯火璀璨如繁星般排列着。 7. 前山黄白处:指山前的土地被积雪覆盖
【译文】 我独自居住在长斋,孤寂的馆舍里静谧无声。我捧腹大睡,鼾声如雷,鼾声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昏暗的灯光下摇曳不定。 酒后双眼凝眸碧色,眼中满是尘埃。鬓发因尘而变深,如同玄色的墨汁一般。冻蜂粘附在暖草上,乳燕啄食着冰泉。燕子频繁地掠过天空,让我日夜牵挂故乡。 【注释】 再次上京:指诗人再次回到京城。 杂咏韵十首:即《再过长安》十首。 长斋:长期吃素。 孤馆:独居的客舍。 捧腹
【注释】 上京:指长安。杂咏韵:即五律诗,这是作者的自号。再上京:指再度到长安。 高下云中树:形容树木高耸入云,参差不齐。 疏明雪外山:形容山峰在雪中若隐若现,十分清幽。 坡凹茅结屋:指山坡上的茅草屋,形象生动。 岭转水回湾:形容山路曲折,水流回旋,十分美丽。 禁路分驰道:指皇宫中的大道与御道分开,表示皇权尊贵,不可侵犯。 沙场当内闲:指边疆之地,宁静无事,与朝廷繁华之地形成对比。 通明风露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