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师泰
【解析】 此诗首句“发通州”为起韵,与后文的“及归”“及行”相照应。第二句中的“期”字,第三句中的“时”,第四句中的“吴歌”等词是关键词。全诗写自己因思念家乡而急于返乡,但归期无望,反觉归程漫漫,不如不归。 译文: 我每天都想着回到故乡,但是没有具体的归期,等到要回家的时候,才发觉已经晚了好长时间。我坐船启程了,听到船上有人唱起了吴地方歌,感觉好像又回到了当年送别好友的阊门一样。 赏析:
诗句原文: 青山西去水东流,两岸飞花送客舟。 何事阊门行一月,不能三日到宣州。 翻译: 青山背后水流向东,两岸上飘散着花瓣似在送别。 为何在阊门行走一个月都不能在三天之内到达宣州。 注释: - 青山(指山):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地点或自然景观,可能是诗人的所在地。 - 水东流:指流水的方向是向东流的。 - 两岸:指河流两侧的地方。 - 飞花:指随风飘散的花瓣,常用来比喻春天的景色和氛围
【注释】 雁荡山:在浙江省温州市境内,是有名的山水名胜。秋深:指秋天的景色已深。玉柱:山峰像玉柱一样高耸入云。驻征鞍(qiān):《旧唐书·张文瓘传》:“文瓘有胆略才略,常从军于雁门、雁塞之间,以功拜左监门卫将军。”这里指作者曾在雁荡山游览。开图:指打开画作。青山色:指画上描绘的青翠的山色。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题画抒发了对雁荡山的向往之情。 首句“雁荡秋深玉柱寒
注释:太阴为峰雪为瀑,万里西来一方玉。 贺兰山的山峰如同太阴,山上的瀑布如同积雪飞流。 使君坐对贺兰图,不数江南众山绿。 你(使君)坐下来欣赏贺兰山的图画,不需要与江南众多青山相媲美。赏析:这首诗是赞美贺兰山风光的。首句描绘了贺兰山的雄伟景象,山峰如同太阴一般壮丽,而山上的瀑布如雪般飞流直下,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第二句进一步强调了贺兰山的壮观,它的美丽仿佛是来自千里之外,给人带来了一种惊艳的感觉
诗词名:《滦河曲二首》 椎髻使来交趾国,橐驼车宿李陵台。遥闻彻夜铃声过,知进六宫瓜果回。 注释:此诗描绘了唐朝时期一位使者前往交趾国的场景,以及在李陵台宿夜的经过和听闻的夜晚钟声与瓜果送至的情景。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唐朝时期的一个外交场景,通过使者的行程,反映了当时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椎髻使”这一特殊身份的人物
【注释】滦阳:地名。纳钵:即僧钵,和尚的法器;也比喻佛门。 【赏析】 此诗为五首组诗之二。第一、二两首写诗人与胡士恭游于滦阳,同宿寺中,夜半醒来,见红烛已灭,月明霜冷,不觉惆怅而作此诗。第三、四、五首写诗人在寺中闲居,每日清晨,看红日初升,照遍山川,然后到山前小溪去洗脚,再回到寺中,读经打坐。 这组诗表现诗人对人生、世事的超脱和淡泊情怀。诗中虽未直接写出“世事如烟”或“人生如梦”等警句警语
【注释】 (1)王元伯:王德,名时中。樊时中,字景思。管勾:管理钱谷的官吏。 (2)熟睡:睡得很深,没有听见外面的声音。 (3)石头城:金陵城的别称。在南京市西长江边。 【赏析】 此诗是送别之作,王德常与樊时中同为金陵友人。首句“闭门十日九风雨”写天气恶劣,作者无法去送,只好关门避风,待到春雨过后再作打算。次句“熟睡不知春水生”,点明诗人因风雨而困,又因春雨而睡,浑然不觉春水上涨
【注释】 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 槲叶:枫树叶子,一种常绿乔木。 理钓:钓鱼。 新来:刚飞来的或新到的。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诗人以楼阁参差、烟水秋村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田园风光图: 首句“楼阁参差烟水村”,是说在轻风拂动中,村舍楼台时隐时现,宛如烟雾弥漫之中隐隐约约的村庄。 次句“凉风槲叶下纷纷”,是说微风送来阵阵凉意,那飘舞的槲叶仿佛在空中纷纷扬扬地飞舞着。
诗句原文 白沙冈头齐下马,为拾阏支八宝鞭。忽见草间长十八,众人分插帽檐前。 译文 在滦河边,我们一行人下了马,为了寻找珍贵的阏支八宝鞭。突然,我们发现草地上有一根十八九尺长的鞭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将它插上了帽子的檐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一起沿着滦河行走的情景。他们来到一片草地,发现了一根长十八九尺的贵重物品——阏支八宝鞭,大家欣喜若狂,争先恐后地将其插在帽檐前
【注释】 至正十一年秋七月巡按松州虎贲分司时山谷寒甚公事绝少明日即还为赋此:至正十一年(1351)秋,诗人在松州任职。 秋风摵摵衣绵薄:秋风飒爽,衣裳单薄。摵摵,形容风声。 夜雨萧萧烛焰低:夜晚的雨声淅沥,烛火闪烁不定。 万里江南才梦觉:身在江南,一觉醒来已是千里之外。万里,极言距离之远。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这里泛指中原。才梦觉,刚刚醒来。 此身元自客辽西;我本来就客居在辽东一带。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