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长孺
注释: 侍讲:侍奉讲席。朱颜:红润的面庞。尚书:指中书省长官,官名。野服:平民之服。接通衢:穿行在大街小巷之间。德星:比喻有德行的人。聚处:聚集在一起的地方。争看:争相观看。画作:画成。两翁:指两位老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首句以“侍讲”与“尚书”作比,写画中的两个人物;第二句写他们衣着朴素,穿行在大街上,突出其身份高贵、地位显赫;第三句用“德星”比喻他们,写他们受人敬仰
【解析】 此诗为题画诗,作者在匡山画中看到瑞木,联想及自己与匡山的渊源和仙李之源。首联“仙李从来别有源”,诗人以仙李自比,说自己从匡山来,与匡山有着不解之缘。颔联写匡山的瑞木,是仙李生长之处,也是匡山的象征,用“云间”和“雨外”写出了其高洁脱俗的特点。颈联写自己与匡山的渊源,以及自己对匡山的感情,表达了对匡山的敬仰之情。尾联写自己的人生态度,表达了自己与匡山共存亡的生死观。 【答案】
注释: 石门得得泊归舟,江水依依别故侯。 这句诗的意思是:停船在石头门边,依依不舍的江水仿佛是老朋友。 拟把片香投赠汝,这回欲带忘来休。 这句诗的意思是:想要把一片香火投给你,这次我带着忘记来休的遗憾。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诗人离别之情的诗。诗人在石门边的小船停靠下来,看着流淌不息的江水,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他想要将一片香火投给远方的朋友,希望能够传递他的思念和祝福。然而
注释:这副画描绘了一间破旧的房屋和一张床,床上铺着锦缎,但主人却像冬日的肌肤一样冷。主人自己用枯叶做裤子,这就是他。 赏析:这是一幅描绘贫苦生活的画,通过细节描绘出主人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关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诗句解读与译文 首句:面有忧民色,天知报国心。 - 面有忧民色:形容诗人的面容显得忧心忡忡,似乎心事重重。这里的“忧民色”不仅指其外表的忧虑,更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民众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感。 - 天知报国心:意指上天(或者更高的精神力量)能够察觉并理解他为国家所付出的心血。这里的“报国心”指的是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和愿意为国家付出一切的决心。 第二句:三年风月少,两鬓雪霜深。 -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茨菰花》。 诗句释义: 1. 折来趁得未晨光,清露晞风带月凉。 译文:刚折下来的茨菰花,趁着早晨还未被日光照耀,沾着清晨的露水和微风,带着月光的清凉。 关键词:茨菰花、清晨、露水、微风、月光 注释:茨菰花,即荸荠,是一种生长在湿地的水生植物。 2. 长叶剪刀廉不割,小花茉莉淡无香。 译文:长长的叶子就像一把剪刀,却无法轻易地剪断,小花虽然像茉莉那样淡雅,但没有芳香。
【注释】梨:即“梨”的别称,这里指梨树。想像含消与接枝,英华集里脆香诗:想象那梨花如雪,洁白无瑕,清香袭人。英华,指花蕾、花蕊。集里,是说花蕾在花中聚集,如同诗歌中的韵律。 外披翠羽中怀玉,嚼出清泉上满池:形容梨花的颜色美丽,外层如翠羽般鲜嫩,内层似玉石般温润;其花蜜香甜,仿佛泉水涌出,满池都是。翠羽,形容花朵的颜色像翠绿色的羽毛一样鲜艳。外披翠羽,指花瓣外面的颜色。翠羽,形容颜色鲜艳。中怀玉
【注释】 匡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瑞木:传说中的一种仙木,其木可以千年不衰。五朵:指松、柏、柳树五种树木。天瑞:上天降下的吉祥。轻:轻视。春花秋叶:比喻松柏长青,四季常绿。雁字:指书信。鸰原:即“鴳原”,指坟墓,泛指墓地。孝友:孝顺与友爱。编:书册。《孝经》:“子曰:‘庶矣哉!孝乎!’传曰:‘庶则不虞之谓孝也。’”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写瑞木,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蕊花创作的一首咏物诗,通过对花卉的描绘,赞美了它们的美丽和独特。 才入平园便有声,唐昌观里久知名。 已堆玉盏分金粟,更插银花小翠罂。 萝蔓春风藤薜长,山矾香气晋齐盟。 世间百卉应无恨,不遇王公枉一生。 注释: 1. 才入平园便有声:刚刚进入平园(即平地),就发出声音。 2. 唐昌观里久知名:在唐昌观里名声很大。 3. 已堆玉盏分金粟:已经堆积成像玉盏一样的形状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与世长多忤,持身转觉孤。" - 注释: “忤”,逆,不合;“持身”,即保持自身,形容自认为与众不同或高洁独立。 - 译文: 我长期与世人格格不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 - 赏析: 诗人通过自我描述,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坚持自我的态度,反映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外界的不满。 2. "夤缘新齿舌,收拾老头颅。" - 注释: “夤缘”,即钻营,寻求机会;“新齿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