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玉
【注释】 题竹赠别吕希旸从役:以题诗的方式,赠给从军服役的吕希旸。 吕希旸:字元质,号东湖先生,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从役:随从差役,这里指随同吕希旸一起出使辽国。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借题抒怀,托人寄情,将离别之情和惜别之意融汇在送别之作之中,既抒发了依依惜别的深情,也表达了对从军将士的关切,同时表现自己闲逸旷达的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在清晨,天气晴朗
这首诗的翻译是: 画中有座神仙般美丽的山,山上有条通向仙境的道路。 人家远远地住在那里,好像在白云之中一样。 一条溪流旁,桃花盛开,无人来欣赏,却美得让人心醉。 注释: - 题画:诗题,指的是在画上作的诗。 - 仙水仙山:形容景色如仙境一般美丽迷人。 - 一溪春色:形容春天的景色如溪水一般清新明丽。 - 无管:无人去管束、赏玩。 - 流出桃花片片红:描绘了溪水旁桃花盛开的景象
这首诗是唐代李涉的作品,题名为《题竹》。下面逐句解读: 第一句:“曾过阳明观下春,山前十里尽苍筠。” - 注释:这里指的是诗人曾经路过位于阳明山附近的一个观景台或寺庙,在春天时,这里的景色非常迷人。 - 赏析:此句描绘了诗人对阳明山及其周边自然风光的欣赏和记忆。"曾过"表明诗人曾经到访此地,而"阳明观下春"则具体指代了那个观景台或寺庙的位置。春天,万物复苏,诗人在此感受到了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
【注释】 ①东郭草堂:在今陕西扶风县,梁用曾在这里居住。 题(tì) 东郭草堂次梁用行(háng)韵(yùn):在东郭草堂壁上题写此诗,让梁用和同游的友人和韵。 日下西峰月上初:夕阳西下,月亮升起于山巅之上,是夜的开始。 微烟收尽四郊虚:微薄的云烟消散殆尽,四周空荡荡的。 长歌独自还家去:我边唱着长长的歌曲,独自一人回家去了。 却笑当年读汉书:我却笑着想起了年轻时读过《汉书》
王孟端画枯木竹石为张继孟题 古木疏篁倚石边,不随桃李斗春妍。 平生留得冰霜操,别有幽期在莫年。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诗人王汝玉,全诗如下: 古木疏篁倚石边,不随桃李斗春妍。 平生留得冰霜操,别有幽期在莫年。 注释:古树和疏落的竹林靠在石头旁边,它们不会像桃花李花那样与春天争艳斗丽。我一生中保持着像冰雪一样坚强的品质,另有一种幽静的情怀寄托在未知的未来之中。 赏析: 首句“古木疏篁倚石边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能力,注意从炼意、用典、比兴、化用等方面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时,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境,同时注意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及思想情感。 红梅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绝,描写了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姿态。首句写梅色似绛罗,次句说梅花不是西湖旧时的春景,暗用“玉精神”比喻红梅;三句写梅虽落花,但不可随流水漂去;四句写寻梅要向源头去找,以免误了放舟人。全诗以梅自况,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注释】 杨子:即今江苏省镇江市。泉州:古县名,今属福建省。凋弊:衰败。圣主:贤明的君主。 赏析: 《送唐同知孟廉之任》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作品。此诗以“圣主”为出发点,勉励友人到南方任职时,要体察民情,关注民生,为朝廷分忧。首句写朋友即将远行,早晨从江头出发;次句写友人将出任泉州府尹(知州)这一重要职务;第三句点出友人此行的目的,即体察南方民众的生活状况,关心他们的疾苦和安危
雨涤铅粉节 香露淋漓湿未乾,迎风翠袖不胜寒。劝君莫取青青节,留待丹山五色鸾。 翻译: 雨水洗涤过竹子,它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露水让竹叶变得湿润,但还没有完全干燥,迎着微风的翠绿袖子显得格外寒冷。我劝你不要采摘这些青涩的竹节,等到秋天再采摘丹山的五彩鸾凤吧。 注释: 1. 雨涤铅粉节:"铅粉"可能指的是竹叶上的露水或者是竹叶本身的颜色,因为"铅"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描述颜色或质地,如铅灰色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第一句“风蓑雨笠几经春,流水桃花一钓纶。”描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风吹着蓑衣,雨淋着斗笠,历经春天的风雨。这里,“风蓑雨笠”是形容人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在风雨中行走。而“几经春”则是指经历了几个春天。这里的“流水桃花”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水流潺潺,桃花盛开。最后一句“一钓纶”,则是说用一根钓竿垂钓。这两句话共同勾勒出了一个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