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伯规
【诗句释义】: 观涨 - 孤城如深村,过客绝轮鞅。 注释: 孤城:孤独的城,比喻荒凉的地方。 如:如同、像。 深村:深远的村庄,形容偏僻而寂静的地方。 轮鞅:车轮和车轴,这里借指过往的行人车辆。 “江流卷初霁,晚风纳微爽” 注释: 江流:指江河水流。 卷:流动,席卷。 初霁:刚刚晴朗的意思。 纳:接纳,这里指江水接纳。 微爽:轻微的凉爽感觉。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清晨的江景图
冯伯规的《 后圃成三绝句》是一首表达秋天景色和诗人内心感受的诗作。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1. 诗句解读: - 摇落枝头半空:这句描述了树木在秋季的摇落景象,枝条在风中摇曳,似乎在空中飘荡,给人一种孤寂而高远的感觉。 - 纷纷群崔啅寒丛:这里的“崔啅”形容树叶在寒风中发出的沙沙声,形象地描绘了秋林的寂静与萧瑟。 2. 翻译: - 摇落枝头 半空:秋风中,树梢已经摇落,只剩下半空的景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幅春末夏初的雨景图,表达了人们对于雨水的渴望和喜悦。 首联“入春绝无一声雷,赤日又将近夏末。”描述了春天里没有雷声和炎热的夏天即将到来的景象。 颔联“阴霾蔽天动经月,草木叶上积寸埃。”描绘了阴霾笼罩天空,持续一个月之久,使得草木上的尘埃积聚如寸。 颈联“朝朝群望俱遍走,一毫及民更无有。”表达了人们纷纷出门寻找雨水的场景,但却没有雨水降落。
【解析】 本诗是一首七绝。首句“老木垂垂绿覆栏”,点明时间、地点和季节,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垂垂”形容老树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老树,既写出树木苍翠欲滴的特点,又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绿覆栏”则描绘出一幅幽美宁静的园林风光图。第二句“栏前仿佛见山□”,从视觉角度描写了游园所见景物。“仿佛”是说诗人仿佛看到山,但又不是真的看到了,而是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的虚景
季春下浣游南龛 四山如猬毛,中有线路萦。 谁人导我来,得此掌许平。 【译文】 初春时节游览南龛 四周山峦如同猬毛般密集,中间却有道路曲折盘旋。 是谁引我来此,让我能在此畅游。 雨后天空空旷,夏天的气息清新凉爽。 闲暇之日无事可做,驾车前往南山游览。 南山有什么值得赞美的美景? 翠绿的山峰巍峨壮观。 巨大的树木已经枯萎倒下,但幸好还有红色的石头支撑着。 我从严大夫处得知,这里废弃过多次
山中有佳菊,足以配古岩。 此句表明诗人在山中发现了美丽的菊花,足以与古岩石相配。 饮酒对此菊,何用荐芳甘。 诗人在此饮酒赏菊,觉得无需再使用香甜味美的贡品了。 不妨玉山颓,对卧千载楠。 诗人认为,不必担忧玉石般的山峰倒塌,可以安然躺下休息在千年的楠木上。 清赏不可共,妙句传巴南。 清雅的赏心悦目的境界是无法与他人共同分享的,而美妙的句子却能在巴南流传。 赏析:这是一首咏菊诗,首联点出“菊”字
【注释】 次韵仲秉木犀:这是一首和诗,即诗人在别人的作品中作的和诗。仲秉:作者的朋友。木犀:桂花。金借颜色月借光:比喻月亮的光辉给桂花增添了光彩。团秾绿:指绿色的叶子。黄:指黄色的花。合令范晔添成传:使范晔(东汉末年史学家)也为之赞叹不已。范晔《世说新语》记载:“谢安笑子敬:‘君非复吴兴佐,乃向益德重耳。”曾向维摩饭此香:比喻香气远播。曾向:曾经。维摩:梵语Vimalā的音译,意译“文殊师利”
【注释】:□ 家山稍远梦难到,郡事渐希诗作魔:家在偏远的山中,我常常梦不到家乡。郡中的事务渐渐少了,我开始写诗了。(这里的“郡”是指京城)句就欲烦相催和:想写的诗句很多,但总是被催着去应酬别人(这里的“相催和”是催促别人的意思)。夜窗无奈透霜何:夜里不能不打开窗户让寒气渗透进来…… 【赏析】:此为一首七绝小诗。首两句写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苦闷;后两句写诗人不得不应酬、作诗的苦恼。全诗语言质朴
【注释】 约同僚游佳阴:邀同僚一起游玩在青山之下的好地方。 晚霁:傍晚雨后,天晴了。霁,晴朗的天,多指雨过天晴。 青山无处逃:青山无处可藏身。逃,躲藏。 秋来乘兴便登高:秋天来了,兴致高昂就登上高山。 □君欲暮休催去:催促他(你)晚上回去休息。□,通“促”。 小驿依然□嫩醪:小驿站仍然有美酒。嫩醪,新酿的美酒。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和同僚出游时所作,写的是他们登山赏景时的所见所感。
重阳节过后菊花才盛开,引来了幽居之人天天来。 从盛开到凋谢,每天要喝上两三杯。 【注释】后圃:花园。三绝句:指唐代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通“篱”,篱笆。幽人:隐士。篱:篱笆。倾:倾倒,引申为畅饮。赏析:此诗描写了篱笆边的菊花开放的景象以及诗人与友人赏菊饮酒的情趣。首句写菊在重阳节过后才开花,次句点出幽居之人因菊而日日来访,末句则写出了他们畅饮的情景。全诗意境清幽,韵味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