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伯规
【注释】 约同僚游佳阴:邀同僚一起游玩在青山之下的好地方。 晚霁:傍晚雨后,天晴了。霁,晴朗的天,多指雨过天晴。 青山无处逃:青山无处可藏身。逃,躲藏。 秋来乘兴便登高:秋天来了,兴致高昂就登上高山。 □君欲暮休催去:催促他(你)晚上回去休息。□,通“促”。 小驿依然□嫩醪:小驿站仍然有美酒。嫩醪,新酿的美酒。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和同僚出游时所作,写的是他们登山赏景时的所见所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题为“游南山赋”。下面逐句解读: 1. 暇时结客小舂容,路直重岩紫翠峰。 (注释:闲暇时结交朋友,在山中游玩,山路直达重峦叠嶂的紫色山岭。) 译文:在闲暇时,与朋友们结伴同行于山林之中,欣赏着那通往重重山峰的道路两旁,那如诗如画的风景。 赏析:开篇点题,直接进入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 云阁翚飞翼鸾凤,石楠盘屈老虬龙。 (注释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对全诗进行通晓,理解诗意,把握其表情达意的侧重点。本词通过描写诗人游北岩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诗人游览北岩时的心情和感受。“遥指蒙茸云木堆”的意思是远远望去,只见那蒙茸的树木堆积如云。“小刹”是佛寺,“傍岩偎”,意为靠近山岩而建。“放怀丘壑兴未尽,隔岸角声招我回”的意思是:我放开胸怀,畅游于山水之间,兴致未尽,却听到隔岸传来的号角声
【译文】 傍晚,我同僚们一同游赏了佳阴。 时值黄昏,山间小洞里的水漏出了夕阳的光。 下山走的时候,草木被声音惊起,纷纷作响。 我们来到山的尽头,只见一片冰光闪耀。 【注释】 □:动词词组,形容溪流的声音。 □□:拟声词,指草木在风中摇曳的声音。 来: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 望到山尽处:看到山的尽头。 一片明冰□□光:整首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山里小溪里的水漏出了夕阳的光,下山的时候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诗。首句“东来五月见新粳”,是说在东边,五月时见到新收的粳米。次句“舂出□圆颗粒明”,是说把新收获的粳米磨成粉,做成了洁白如玉的米饭。第三、四句,写新米的用途。“端羡□堂有母遗,数匙晚炊助尝羹”,说的是自己家里还有几斗新米,可以用来做晚饭,用来佐餐,享受那清甜可口的滋味。 【答案】 译文:我在东边的五月里看见新收的粳米,它舂成的饭粒晶莹剔透。 赏析
注释: 去□□月莫回头,又见清商酝凛秋。 怅望一双鸿鹄下,径冲烟雨占沧洲。 注释: 1. □□(xiǎo):地名,这里代指诗人的家乡。 2. 清商酝凛秋: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气氛和酒香相融,令人心生寒意。 3. 怅望一双鸿鹄下:望着天空中飞翔的鸿鹄,心中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 4. 径冲烟雨占沧洲:在烟雨朦胧中,勇敢地向前冲,占据属于自己一方的水域。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夜饮时的情景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眼“涨”。“闻得江头汹涌声”,“闻”字写出了诗人对江边水势的感知,“汹涌声”是诗眼,表明江边水势的壮阔,“不知何处雨盆倾”说明江面波涛滚滚,像暴雨倾注,“江”“溪”“海”都是指江面,“盆”比喻,“雨盆倾”形容江面水势浩大。“两涯牛马那容辨”,写江面上的牛、马难以分辨,突出其壮阔之势。“一夕蛟龙怒不平”写江中蛟龙发怒,表现了江水的汹涌澎湃
【注释】 1. 连夕:连夜。建瓴:大水直下,像从屋上倾倒下来的水一样。郊坰(jīng):郊外原野。江边草木:指江边的树木花草。太半:大半,一半。天外一峰:形容远处山峰高而突兀。 2. 却信神龙元解事:这一句是诗人对前两句的感慨。神龙:神话中的龙,这里指雨神。 3. 岂容旱魃更争灵:旱魃:旱灾之神。争灵:争夺神灵。 4. 冰释:比喻烦恼消除了。 【赏析】 首联写诗人在连夜大雨之后,天气转晴的心情
诗句释义: 1. 呼得蜿蜒入小瓴,便能飞雨挟林坰。 - “呼得蜿蜒”指的是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让某物(这里指“蜿蜒”)变得弯曲或曲折。 - “小瓴”可能是一个比喻,形容山泉或溪流等细小而弯曲的流水。 - “飞雨挟林坰”描述的是大雨倾盆而下的景象,仿佛带着雨水的狂风席卷整个森林。 2. 油云顿失千山赤,丹篆尝腾一纸青。 - “油云”可能指云雾弥漫的样子,给人一种浓密的感觉。 -
初至郡讲禊饮于江上夜归赋此 身坠千峰不自知,尚修故事水之麋。 真居峻岭崇山下,又过绿阴青子时。 幻出流觞共顷刻,款留归棹展娱嬉。 史君澹泊随民乐,先赋丰年一首诗。 注释: 1. 初至郡讲禊饮于江上:指作者刚到这个地方担任太守。禊,古代的祭祀仪式,人们会将酒杯投入水中以洗去不祥。这里泛指聚会饮酒的场合。 2. 身坠千峰不自知:意为作者在登山时不慎失足跌入山中,却浑然不知。 3. 尚修故事水之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