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语言表达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读懂全诗,然后结合注释对诗句进行赏析,最后根据要求作答。 “龙潭八景为曾侍讲赋九峰叠翠”:龙潭八景是明代文学家、诗人王稚登在南京龙潭游览时所创作的八首诗,其中第一首《九峰叠翠》描绘了九座山峰重叠如翠,山峦起伏,层叠有序的画面。 “片影涵虚谷”:一片影子在虚无缥缈的山谷中。“空”字写出了山谷的空旷幽深。 “清阴覆远山”
龙潭八景为曾侍讲赋九峰叠翠 高堂有嘉树,苍翠独参天。 气接扶桑外,春归万木先。 院凉□簟月,轩暝北窗烟。 即此同先德,芬芳百世传。 译文: 庭院里高大的树木苍翠挺拔,独自高耸入云。它的生机与气息仿佛连接着遥远的扶桑之外,春天的气息最先回到了万木丛中。在庭院中清凉地铺设了席子,明月洒下银辉,在轩窗中朦胧地映照着烟雾。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与前贤共同成长,他们的品德和才情将永远传承下去,芳香四溢
龙潭八景为曾侍讲赋九峰叠翠 名家继昔贤,遗教已千年。 礼向鄹人问,书从孔氏传。 横琴清夜月,高咏暮春天。 予亦狂歌者,空怀泗水边。 译文: 名家继承了古代贤人的教诲,其教导已经流传了千年。 在礼乐方面,我们去询问鄹人(古代地名),从孔子那里继承并传播了这些教诲。 夜晚我弹起横琴,在月光的照耀下,吟唱着晚春的歌谣。 我也是一位喜欢唱歌的人,但我却只能空怀对泗水之畔的回忆。 赏析:
诗句释义与赏析 《送曾生自燕归吴》诗作欣赏 1. 诗词原文 积雪遍河关,长亭落照间。 一樽当暮别,千里共春还。 烟树连平野,晴江带远山。 东风蓟城路,几日到长安。 2. 注释解析 - 积雪遍河关:形容大雪覆盖了整个边关地区。 - 长亭落照间:长亭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醒目,落照即太阳西斜时的余晖。 - 一樽当暮别:用酒杯象征友情,表示朋友即将离别。 - 千里共春还
李郎中粉署余清卷 鸣佩趋丹阙,焚香坐粉闱。 禁城钟鼓静,人吏简书稀。 幽鸟鸣高树,凉风动紫微。 明时仍宦达,谁不羡恩辉。 注释:鸣佩,是指官员上朝前所佩戴的金属饰品。趋,指的是快步向前行走。焚香,是指在书房中点燃香火。粉闱,指的是内廷门。明时,指的是在清明的政治时代。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官场生活的诗歌,通过描绘官员们上朝的场景,展现了官场的繁忙和喧嚣。然而,在这个繁华的表象之下
【译文】 碧绿的山嶂和溪流合而为一,仙源分成两派各自流淌。 珠光在夜月中闪烁,玉气暖洋洋地弥漫在春云之间。 细小的水草在水中摇曳旋转,芬芳的荪草在隔岸的水中飘香。 还听到了人与瑞兽相配的声音,五色的浪花就像美丽的文采。 【注释】 龙潭:即龙潭湖,在今安徽泾县。 侍讲:官名,明清时期翰林院编修之职。此处为作者曾侍讲。 九峰叠翠:指九峰山。 碧嶂双流:指两座山峰之间的溪水。 仙源
诗句: 龙潭八景为曾侍讲赋九峰叠翠 译文: 溪水深邃不可测,苍茫中透出暮寒之气。重重阴云遮住了平地,满天飞雪覆盖了山间。寒鸟雀争相降落,渔樵在夜幕中未归。洛阳的马车行人,谁能理解袁安的清高?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深的龙潭景色,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全诗以“九峰叠翠”为主题,通过对龙潭八景之一的九峰的描述
【诗句释义】 积水夜空阔,澄波惟月明。 龙潭八景为曾侍讲赋九峰叠翠:水潭的水面广阔,天空中的月亮高悬。 天回珠斗近,秋共玉壶清。 龙潭八景为曾侍讲赋九峰叠翠:天上的星辰旋转如珠子,近处秋天的天空如同清澈的玉壶。 露渚兰荪气,云汀鹳鹤声。 龙潭八景为曾侍讲赋九峰叠翠:水中的露珠和兰花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白云上的鹳鹤鸣叫声响彻云霄。 沧浪有馀兴,还此濯尘缨。 龙潭八景为曾侍讲赋九峰叠翠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全诗共四句,每句话都是一个独立的画面。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1. 千峰秋色里,幽处有池台。 - "千峰秋色里":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山景,山峰层峦叠嶂,色彩斑斓,充满了秋天的气息。 - "幽处": 指山中的静谧之地。 - "有池台":表明在这个地方,有池塘和小亭子。 2. 闲见白云上,坐看微雨来。 - "闲见白云上":形容云彩悠闲地飘浮在空中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表达技巧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赏析”,然后根据要求明确答题思路。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对诗中重点字词进行赏析。例如第三句中的“孤棹”是点题的字眼,“孤棹且宵征”写出诗人独自乘着小船连夜赶路的情形。“长空惟月明”写夜行途中所见景象,“明发维扬郡”表明了诗人要到达目的地,即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