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华
避地移舟江水滨,风尘愁杀未归人。 译文:在江边躲避战乱,心情如同被战争摧残一般,无法抑制内心的忧愁。 注释:避地:躲避战乱的地方(指避难所)。夷亭:指地名。甫里湖:地名。长林乌:指乌鸦。雪晴大泽雁飞频:指雪后的湖泊上雁群飞翔。 赏析:诗人以“未归人”自比,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战乱时期人们的无奈。全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 夷亭城下空怀土,甫里湖边又见春。 译文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全诗共八句,每句的翻译如下: 帆樯跋浪驶如鸿, 缥缈神京在眼中。 天地未明先见日, 九天直上更凌风。 蓬莱水弱流清浅, 龙虎台高气郁葱。 咫尺凤城春似海, 五云端拱帝王宫。 注释: - 帆樯跋浪驶如鸿:帆船在波浪中航行,如同大雁飞翔。 - 缥缈神京:神京(指京都),在遥远的天空中显得模糊不清。 - 天地未明先见日:太阳还未升起,就已经看到了阳光。 -
诗句释义与赏析 玉山对雪 - 玉山:这里指代的是传说中的昆仑山,古人常以“玉山”来比喻高山或仙山。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文学作品中,昆仑被视为神仙居住的地方。 - 对雪:即面对雪花,形容景色清幽、洁净。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个清冷而美丽的自然景观。 译文 昆仑山上的雪景如画般美丽,山顶未到暮年已披上银装,仿佛斗柄先回八日春,暗示着季节的变化,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注释 - 斗柄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相臣奉表天边去,使者乘槎海上行。(注释:相臣,指张天爵。奉表,指向皇帝呈献奏表。乘槎,古代传说中用木筏或竹筏渡过大海,象征出使远方。) 2. 旌旗影拂波涛静,宫殿春开日月明。(注释:旌旗,指朝廷的旗帜。拂,指飘动。波涛静,指海面上的波浪平静。宫殿春开,指春天到来。日月明,指天空中的太阳和月亮都十分明亮。) 3. 中原未必无王猛,前席须当问贾生。(注释:王猛
连朝寒热相攻战,帕首伸吟拥被眠。 译文:连续的寒冷和发热相互攻击,我裹着头巾吟诵诗歌,靠在被窝里入睡。 注释:寒热相攻战:形容天气变化无常,冷热交替。 头但岑岑如砭骨,身常兀兀似乘船。 译文:我的头部只是微微疼痛得像针扎一样,身体却常常感觉像在船上摇摇晃晃。 注释:岑岑如砭骨:指头痛得像针刺一样。兀兀似乘船:指身体不适像坐船。 谩怜方朔饥求米,谁似苏卿冻啮毡。 译文:我多么可怜方朔(西汉人
丙申嘉平二十四日镫下偶成岁末萧瑟风雨起,一年将尽书正。 杯盘罗列祭祀灶神,鼓角声中夜守城。 未献椒觞陈雅颂,只分豆粥泛膏饧。 祈求得酒逢酉年,届时平息兵戈事。 注释: - 丙申:指农历的十二月份(古代以干支纪月,“丙”为天干之一,“申”为地支之一)。 - 嘉平:即嘉平二年,公元1059年。 - 二十四日:具体日子不详。 - 镫下:灯下,暗喻在灯火辉煌下。 - 偶成:偶然写成的作品。 - 岁晏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手法及情感的理解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主旨四个方面,开卷有益,深入思考,结合题目所给的注释,正确作答即可。 本诗是一首纪游诗,诗人在陪同友人游览昆山时,写下了这首五言古诗。首联写景,颔联写事,颈联点名,尾联抒感。“林壑秋高绝点埃”,描绘了一幅深秋季节,群山环抱、林木苍翠、霜气肃杀的图画。“画船载酒对山开”一句,写出游者乘着画船
诗句输出: 花落银盘蜡炬红,杯行小阁夜无风。 译文输出: 烛光映照着银色的盘子和红色的蜡烛,在酒杯行进的小阁里没有一丝风。 关键词注释: 1. 银盘蜡炬红 - “银盘”可能指的是一种装饰精美的盘子,“蜡炬红”则形容蜡烛火焰的明亮红色。这两句诗描绘了夜晚宴席上的烛光与装饰品,营造出了一种温暖而华丽的氛围。 2. 杯行小阁夜无风 - “杯行”可能指的是酒杯的移动或流转
【解析】 1.寄于彦成:写给于彦成的诗。于彦成,名不详。据《唐诗三百首》卷四一于右任先生注:“予友于右任先生为唐人,曾以‘寄于彦成’见示,余亦以赠友人。右任先生字彦成,四川成都人。” 2. 庄北庄南雨乍零:庄,地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太平寰宇记》卷一三六:“庄,本秦庄公邑,后周置庄州,又改镇国军。”雨乍零即春雨乍止。庄北庄南,指渭水南北。乍,忽然。 译文:渭水南北的庄地上刚下过一阵春雨
丙申年正月十七日,作者避乱商墓。 今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黄柳叶深,夕阳的余晖洒满大地。 高阁下临平原,视野开阔,大江在青翠群山的中断开。 想起江夏桓司马,他的诗让人怀念天台郑广文。 国内战乱尚未平息,书生也想学习从军。 【注释】 1. 丙申年:指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2. 商墓:即商山四皓之墓,位于今陕西商县东南。 3. “今朝”两句:言晴天雨晴,阳光照耀下,黄柳叶深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