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杂咏十三首其六 杨柳绿堪染,芙蓉红欲然。 冥怀与谁契,俯仰共熙然。 注释:杨柳的枝叶呈现出嫩绿色,好似可以染色一般;荷花开放时的粉红色鲜艳诱人。内心的思绪无法与他人相通,只能在低头抬头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赏析:这首诗是明代大臣张宁的作品。诗人通过对杨柳和荷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内心孤独的感受。同时,诗中的“冥怀”一词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寻求知己的愿望
杂咏十三首 其十一 雪满人难出,天寒酒不赊。寒郊与瘦岛,今日在谁家。 注释翻译: - 雪积得厚厚的人难以出门,天气寒冷酒也不赊卖。 - 寒冷的郊外与荒凉的岛屿,今天在谁的家里?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冬日的雪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首先,“雪满人难出”形象地表现了大雪封路的困境,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而“天寒酒不赊”则表达了诗人对贫困生活状况的无奈
【注释】 杂咏十三首 其十:杂咏,即同时所作多首诗的总称。杂咏十三首,即指《杂咏》中的第十三首。 材大难为用:意谓人才大,却难以被重用。 心高不易招:意谓心思太高,不容易得到重用。 穷通各有为:意谓贫与达,贵与贱,各有所为。 会稽樵: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樵,打柴。会稽是古地名,此处泛指隐士、山林之辈。 【赏析】 此诗以“材大”和“心高”的隐者自况,表现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不满
杂咏十三首 其八 注释: 地静:指大地静止不动,没有震动。 偏宜晚:指这种状态适宜于傍晚时分。 舟轻:指船轻便。不怕潮:指船在涨潮时也能行驶自如。 身心两无事:指心灵和身体都无忧虑和烦恼。 随处足逍遥:指到处都能自由自在地游玩。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宁静的傍晚时刻,作者的心情也变得轻松愉快。大地静止不动,没有震动,船轻便,能行驶自如,心灵和身体都没有忧虑和烦恼,到处都能自由自在地游玩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题属于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当,语言组织失误,用药不当,主题把握不准确,分析不做答,无相关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幽兰发深谷”,幽兰生长在深深的山涧之中
【注释】 萧萧:形容水波声。短棹风:船桨在水面上划动时发出的声音。泛:浮,飘荡。空明:明亮清澈。江潭:江河中的水潭。怀人:怀念亲人或友人。忽千里:不知不觉之间已相隔千里。 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诗人乘着小舟,在江面上漫游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在游赏过程中的所见所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怀思之情。 首句“萧萧短棹风”,是写诗人乘船出游的情景。萧萧,是风吹树叶、树枝发出的飒爽声响
【注释】 南川:即四川的嘉陵江流域,因在长江以南,故称南川。 忽:忽然,突然。 妍丽:美好。 爱:喜爱。 春光:春天的阳光。此处指明媚的春日阳光。 缓:慢慢。 策:马鞭。 一:全。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赏析】 《南川八景·其三》是唐代诗人雍陶的作品。此诗以“南川八景”为题,写的是春天游山观景的情趣。首句点明季节,写春日里南川的草木突然变得妍美起来,这是由于春日阳光照耀的缘故。次句写观赏景色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山水的五言绝句。首二句写山间雪景:积雪覆盖溪流,朱门紧闭,昼深人静;三、四句写棹入寒溪,见水底鱼影,意趣萧然。全诗描绘了一个幽静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归隐山林的思想感情。 【答案】 译文: 积雪覆盖了溪流,朱红的门关得很紧,白日里无人问津。 傍晚,一叶扁舟冲入寒流,映出一条直钩的影子。 注释: ①南川:《汉中府志》载:“南川在城西十五里”。 ②朱门
【注释】 “杂咏十三首”:即《杂咏》十首。 其十三:指《杂咏》之第十三首,即此诗。 “夜静水空清”,写夜深人静之时,水面显得格外清澈,月光皎洁地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 “冷轮彻底明”,写月亮的光辉照亮了整个夜空,使得夜色变得明亮而清晰。 “谁知潮长落”,写人们并不知道潮汐的涨落。 “长伴月虚盈”,写潮汐与月相的变化相互伴随,月相圆的时候,潮汐也处于满月的状态,而月相缺时,潮汐也会随之下降。
【注释】杂咏:即《杂咏》,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共三卷。十三首,指本诗。夜气散清空:夜晚的清凉空气中弥漫着。 扶桑:太阳,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方日出之处。曙日:拂晓的阳光。 普天皆仰照:普天之下,到处都是阳光照射。 梧桐:梧桐树。 鸣凤:凤凰,传说中的神鸟。 【赏析】此诗写景抒情,意境高远,情调悲凉。前两句写日出,用“夜气散清空”烘托日出之早和日出之快,用“曙日红”烘托日出之明和日出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