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类试题,要注重平时积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情感。 首句“晚步”,是说作者在傍晚时候的行走。“江山”代指祖国。“家”,这里比喻祖国。第二句“风月似无主”,是说大自然中的风和月好像没有主宰一样,自由自在。第三句“缓步立斜阳”,“缓步”是慢慢地行走的意思。“斜阳”代指日落时分。“微言共心语”,微言即微言大义,是指一些深刻的道理或者精辟的言论
注释: 白头鸟:一种鸟类,羽毛白色,头部有黑色条纹。 本是青春鸟,生来便唤翁:白头鸟原本是年轻的鸟,出生时就已经长出了白色的羽毛,所以人们称呼它为“翁”,也就是老年的象征。 几多头白者,怀抱尚童蒙:这里指的可能是几只白色的白头鸟,而它们的怀中仍然保持着童年时的纯真与无知。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白头鸟的形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和思考。白头鸟虽然已经年老,但是它的羽毛还是洁白如雪
诗句原文: 风尘双短鬓,天地一孤舟。老病三湘道,谁怜杜甫秋。 译文: 岁月匆匆,两鬓斑白,我在天地间漂泊如孤独的小船。身患重病,行走在三湘路上,无人同情我此时的凄凉。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晚年的孤独与无奈。首句“风尘双短鬓”描绘了诗人年老体衰的形象,风尘仆仆,两鬓斑白,形象地展现了人生的沧桑和岁月的痕迹。接着
杂咏十三首其三 萧萧芦荻风,淡淡江天月。吟倚木兰桡,孤篷不堪发。 注释: - 萧萧:形容声音轻柔,这里指风吹芦苇的声音。 - 芦荻:芦苇的一种,多生长在水边。 - 风:风的力量很大,能吹动芦苇。 - 淡淡:模糊不清,形容月光很淡。 - 江天:指江边的夜空,天空和江面相连。 - 木兰桡:用木兰木制成的船桨。 - 孤篷:孤单的船篷,指小船。 赏析:
注释:芙蓉:一种生长在水边的草本植物,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女子。萋迷:形容草木丛生的景象。碧沚(zhǐ):绿色的小洲。青蘋(pín):一种水生植物,叶子像荷叶,浮在水面上。雨:指春雨。 译文:草木丛生的小洲上,绿意盎然的景色迷人。春天的雨轻轻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大自然在为大地洗刷着尘埃。为什么有人要涉江而去?可能是因为有什么事情需要他去处理吧。他悄悄地穿上衣服,踏上了江中的小船,离开了这个地方。
注释:天上的云朵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芳香的野草遮蔽了幽深的山壑。林下隐居的人,树林里的花儿独自盛开、凋落。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自然景色,通过对比和映衬,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行云归故山,形象地表达了天空中的云朵回归到故乡的景象,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芳草蔽幽壑,则生动地表现了野草茂密覆盖着幽静的山谷的场景,给人以宁静和安宁的感受。林下有闲人
注释: - 流水石边出,远山云外青。: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诗人站在流水旁,远处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显得十分清新宁静。 - 秋风落叶晚,人在翠筠亭。: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景色,秋风萧瑟,落叶飘零,诗人独自一人站在翠绿的竹亭中,感受着秋天的韵味。 赏析: 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秋日景色图。首句“流水石边出,远山云外青”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诗人站在流水旁
杂咏十三首 其七 秋水际平芜,人家隔江浦。何事晚归来,扁舟载烟雨。 注释: - 秋水:秋天的水面 - 际:接壤 - 平芜:平坦的野草 - 人家:人家 - 隔江浦:隔着江流的岸边 - 何事:为什么 - 晚归:傍晚回来 - 扁舟:小船 - 载:携带 - 烟雨:细雨蒙蒙的景象 译文: 秋天的时候,河水与平地相接,两岸是人家的房舍。傍晚我归来的时候,乘坐着一艘小船,船上装载着细雨和烟雾。 赏析:
【注释】 穷阴:极阴,指冬日。閟:闭藏。岩谷:岩石间的山谷。 江梅树:一种梅树的名称,即“江边有梅”之意。相视:互相看。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冬日的雪景,以及梅花在寒冬中顽强生长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首句“穷阴閟岩谷,积雪满山川”,描绘了冬日里山岩峡谷中的景象。这里,“穷阴”指的是冬天的寒冷天气,“閟”是关住、隐藏的意思。诗人通过“穷阴閟岩谷”这一景象
```text 春意入东畴,田家农事蚤。 不听饭牛歌,谁知卧龙老。 诗句释义 1. "春意入东畴":春天的气息已经渗透到了东边的田地里,意味着春季的到来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2. "田家农事蚤":农家已经开始忙碌起来进行农作,说明农时已经到了,农民们开始着手准备耕种。 3. "不听饭牛歌":在春耕时节,人们忙于田间的劳作,往往忽略了对牛的关怀,甚至不去聆听它们歌唱。 4. "谁知卧龙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