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杂题六首 其三 风雨湿蓑衣,求鱼晚不归。 此心先有待,何必说忘机。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风雨湿蓑衣:“风雨”描绘了天气的恶劣情况,而“湿蓑衣”则表达了诗人在雨中劳作的艰辛状态。这种描写传达了一种不畏艰难、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 2. 求鱼晚不归:“求鱼”象征着追求和探索,而“晚不归”则反映了一种坚持不懈但可能暂时无法得到结果的态度。这里的比喻展示了坚持真理或信念的重要性。 3. 此心先有待
【注释】 柴门:指简陋的农家茅屋的门户。柴:粗的干草或木料。 无所见:没有看见什么。所:代词。 时有:有时。独行:单独行走。人:指诗人自己。 【赏析】 这首诗以“远树烟光夕,柴门草色春”二句为全篇之眼,以下皆承此句意而来。首句写景,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晚霞图:远处的树木笼罩在淡淡的烟霭之中;近处的柴门旁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草。次句写人,描绘出一副闲适安详的生活画卷:春天来临了,农家的门扉边
``` 杂题六首 其二 泠泠渭曲风,漠漠湘皋雨。春雷昨夜鸣,龙孙忽昂起。 注释:渭水曲折的河流旁吹来凉爽的风,湘江两岸飘洒着细密的春雨。昨夜春雷轰鸣,龙种突然从地下腾空而起。 赏析:此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季节更迭,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首句“泠泠渭曲风”描绘了春天里渭河弯曲的河流旁微凉的风,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
诗句释义: 山远惜担重,日斜愁路遥。太平甘食力,不是会稽樵。 译文注释: 1. 山远惜担重:因为山远路远,所以担心挑担太重。 2. 日斜愁路遥:太阳西斜,道路遥远,心中充满了忧愁。 3. 太平甘食力:在太平时代,人们应该享受劳动成果,而不是去砍柴。 4. 不是会稽樵:这里的会稽指的是地名,表示不是去做会稽的樵夫。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理想。诗人认为,在太平时代
【注释】馀清:即余清,诗人自号。杂兴八首:即《杂兴八首》。 寒塘:冷清的池塘。联班:指成对飞翔。青霄:高远的天空。 【赏析】此诗写白鹭飞起时的景象。首句“白鹭下寒塘”,描写了一幅生动的图画:一群洁白的鹭鸶正在塘边嬉戏,忽然有一只白鹭振翅飞起,在蓝天白云间自由自在地翱翔。第二句“随风忽飞起”,描绘了白鹭飞翔的瞬间,它随着春风轻轻飘荡,突然之间腾空而起,犹如一道白色的闪电划破天空
【注释】 茂树:繁密的树木。 荫:遮蔽。 虚窗:空阔而幽暗的窗户,指天光透进的窗子。 晴烟:晴天的云气或雾气。 深壑:深远的山谷。 林下:树林下面。 独经行:独自一人行走。 藤花:蔓生的花卉。 忽飘落:突然飘落。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景,后两句则写人,景物与人事浑然一体。 首二句“茂树荫虚窗,晴烟蔽深壑”,写的是诗人在茂密的树荫下,抬头仰望,只见透过树叶间隙,斑驳地洒下了阳光
【注释】: 1. 杂题六首其四: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言绝句。 2. 长壑(hè):大河、深沟。 3. 山深莫穷源:意指山之高峻,水之深广,难以穷尽。 4. 因之起遐想:由于这种景象触发了作者的遐思。 5. 相:互相。 6. 忽忘言:忘记了言语,即达到了无言的境界。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全诗以流水为描写对象,通过描写流水奔流不息、源远流长的情态
《题灵隐小画二首 其二》是明朝诗人张宁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如下: 茅屋闭春芜,兰舟泛烟草。 不是灞陵桥,疑逢杜陵老。 接下来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翻译和赏析: 1. 逐句释义: - 茅屋闭春芜:茅屋紧闭,春天的野草长满了屋子。 - 兰舟泛烟草:乘坐着兰花装饰的船,在烟雾缭绕的河流上航行。 - 不是灞陵桥:这并非是灞陵桥。 - 疑逢杜陵老:让人疑惑是否遇到了杜甫这样的老者。 2.
注释:逊位峻相绝,指君主退避到幕后。弃飘焉足云,意为放弃飘摇的官位,又算得了什么?独怜尧舜日,意思是我独喜欢尧、舜时代的圣明时代。危行已如君,意思是我的品行端正已经如同君王。赏析:这首诗是作者表达自己对君主退隐山林,不再干预朝政的欣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追求圣君理想政治的理想。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现了作者对于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向往
西湖十咏为李载章题 其三 花港观鱼 张宁(明) 圉圉复洋洋,茭青露藻香。前湖张水戏,谁解步濠梁。 译文注释 这首诗通过描绘杭州西湖的花港观鱼的场景,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哲理的理解。诗中的“茭青”指的是水生植物茭白的根部,而“藻香”则是指水中的水草散发出的芳香。“张水戏”则描述了人们在湖中游玩的场景,而“步濠梁”则是指走在石桥上观赏风景。整首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