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在明代张宁的《游猎图二首其二》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游猎场景。诗句“骏马盘回未着鞭,东门黄犬不须牵”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春天里骑马的少年和黄犬悠闲地漫步的情景。 “骏马盘回未著鞭”,这里的骏马代表着青春与活力,而“未着鞭”则暗示着自由奔放的状态。骏马的盘回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的气息,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期待与躁动。未着鞭意味着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东门黄犬不须牵”
注释: - 吴东升:人名。 - 八十有三:年纪很大。 - 江湖访隐:在江湖中寻找隐士。 - 卷索题:卷轴上的题字。 - 子长游:长久的游历。 - 林逋宅:林逋的住所。 - 碧水青山一样秋:形容自然景色的美丽。 赏析: 这首诗是吴东升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追求的写照。他一生都在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方式,不愿意像别人那样为了名利而忙碌奔波。他的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使他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存在。
【注释】 吴东升:即吴宽(1435—1510),字原长,一字仲孺,号南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政治家。明成祖时任礼部侍郎。谥忠节。有《匏翁家藏集》。生八十有三:指七十三岁。江湖:指隐士生活。卷索句:意谓隐居不仕,以诗酒自娱。书四绝:指题赠吴宽的四首诗歌。其四:指此诗。会应:应该。收拾:收拾行装,准备回家。江湖趣:指隐居的乐趣。归卧:归卧故乡草堂。旧草堂:旧时的草堂,这里指隐居的地方
【注释】 1.武克显:即李克用,唐朝的河东节度使。 2.临岐:在岔口分手。 3.太平:指国泰民安。 4.翰墨:指文墨、书信。 5.赓和:继续作诗。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首句“冠盖临歧”,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冠盖指的是官员们的车盖,临歧则是在岔路口分手。第二句“太平人物盛时音”,意思是说国家太平盛世的时候,人们才发出这样的好声音,这既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昌盛
东坡图 玉带金章未足奇,葛巾野服是何时。 平生怀抱空千古,一笑逢人处处宜。 注释与赏析: - 玉带金章未足奇,葛巾野服是何时: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然态度。诗人认为,即使是佩戴着贵重的玉带和金章,也比不上自己内心真正的自由与宁静。这里的“葛巾野服”指的是诗人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 - 平生怀抱空千古,一笑逢人处处宜: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一种豁达与乐观
注释:无锡杨叔屿寿藏八景,其七是“一沤亭”。 秋天的湖水空空荡荡,傍晚景色微茫。 云彩随着飘落的影子映照在晴朗的天空。 天地万物如同客旅,短暂而生如寄。 忘却机巧之心,不再飞翔
杂题七首 其三 路入青云梦在山,身忙应不碍心闲。 宦途自有幽栖处,何必林泉好解颜。 注释 - 路入青云:意指仕途顺利,如登高远望,直入云霄。 - 梦在山:比喻心境如山般宁静,不受外界纷扰。 - 身忙:形容忙碌的公务生活。 - 应不碍心闲:表示即使忙于事务,内心仍保持平静和自由。 - 幽栖处:指隐居之地,远离尘嚣。 - 不解颜:形容不必刻意掩饰自己的情感或态度,保持真诚自然之态。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作答时,考生应先通读全诗,把握诗意,然后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和意象体会其情感,并据此作答。 “烟萝山馆”是题目,也是全诗的首句,点出了这首诗的题材——描绘山中景色。“烟萝”即烟萝宫,在今四川雅安北,是汉明帝刘庄所建,后因避讳改为烟墩山。“山馆”,即山中馆舍。此句交代了写作地点和时间。 第二句“花霭松熏逗午烟”描写诗人所看到的山景。“花霭”“松薰”,指山中花草
【注释】 吴东升:字仲高,号东岩。南宋诗人。八十有三:指七十三岁。卷索:即卷轴。 【译文】 年高八十又三旬,犹自乘舟访隐伦。 只恐太平无事久,江南岩穴少闲人。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此诗前半部分描写诗人八十多岁高龄仍游历江湖,寻访山林隐逸之士;后半部分则以“只恐”二字,表达了对太平盛世长久的忧虑和感慨。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
注释:寒风压弯了亭子旁边的蕉叶,半枯萎的叶片伴随着愁苦的身影。我凭谁唤醒王维(摩诘)来创作,让它们与袁安卧雪图一同展现。 赏析:诗人在描绘出一幅寒风压弯亭子旁的蕉叶和半枯萎的叶子的景象后,又通过“并作袁安卧雪图”一句来点明主旨。袁安卧雪的故事出自《汉书·袁安传》,东汉初,袁安任河南尹时,天大寒,有积雪而不冻。洛阳令觉得奇怪,就问其原因,袁安回答说:“大雪积地者,欲其消沉也;大雪不降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