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善夫
注释:用沙棠木做的船桨,桂木做的船身,山崖上的红霞映照在江面上。我是开元年间的李居士,铁龙吹散万峰上的烟雾。 赏析:本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武夷山水画卷。诗人以“我”的视角,通过对武夷山水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棹歌四首·其三》是明代官员、儒学家郑善夫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体现了作者对于离别之情的深刻感悟与无奈。 郑善夫的诗歌作品多采用简洁有力的句式,以平实的语言直抒胸臆,情感真挚而不失深意。在这首诗中,他通过送别友人的场景,抒发了对朋友离去后生离死别的深深悲凉感。“送君把君绿荷衣,悲莫悲兮生别离”这两句诗,不仅描述了送别的场景,更通过“绿荷衣”这一意象
【注释】 (1)东浮:向东漂流。 (2)淮海:指淮河与大海。 (3)罗浮:山名,在广东。 (4)勾漏令:相传是秦始皇时人李冰为蜀郡太守时所凿的水利官渠,后人称“都江堰”。此句意谓你欲赴马平,定会看到鸡犬于白云中。马平:地名。 【赏析】 诗以送别为题,写友人林仲颖即将赴任马平之事。起首二句写景,渲染朋友离京去国的壮阔场面:东漂淮海水波万顷;南度罗浮山峦四百多峰。这两句不仅点出了友人将东奔西走
南征二首其一 去年出师大冒山,五千步骑凯歌还。 可怜今日山前月,又照漳南诸将坛。 诗句释义与注释: 1. “去年出师大冒山”: 描述的是在去年(指宋神宗熙宁四年)的一次军事行动中,大军冒着高山险阻出征的情景,这里使用了“冒山”这一动词形象地描绘了行军之艰难。 2. “五千步骑凯歌还”: 描述了军队的壮观景象——五千名步兵和骑兵凯旋而归,凯歌是胜利的象征,这里的凯歌意味着胜利的音乐
【注释】 棹歌四首:指唐代诗人张志和所作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棹,船桨。鸿雁:大雁。稻粱:谷类,泛指粮食。白鸥:水鸟,这里指江边的渔民。伤:悲。天寒日暮:天气寒冷,太阳落山了。黄芦荡:黄色的芦苇荡。渺茫:模糊不清的样子。渺,渺远。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在渔家生活了一段时期后,又回到故乡隐居山林。本诗就是他隐居时所作。 “棹歌”,即渔船上的号子。“棹”是船桨,“唱”即吟声
注释:我头戴黄帽,脚穿青鞋,不知道在何处寻找道人;只见道人安卧在南山的幽深之处。我闲来无事,诵读《维摩经》一百回,那白皑皑的床铺,就睡在这三尺深的白雪之中。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隐居时写的,表现了他对道家生活的深深向往和羡慕之情。诗中通过对道人生活环境的描述,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诗人以“黄帽青鞋何处寻”一句表达了对道人的寻觅,体现了他对道家生活方式的好奇与向往
诗句翻译:鸿雁飞来风雪中心,鸿雁飞去天山之阴。 译文:当鸿雁飞来时,风雪弥漫在天空中,仿佛它们心中带着风雪;而当鸿雁飞走时,天山的深处被雪覆盖,显得更加寒冷。 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通过对鸿雁飞行时的风雪天气和天山的描绘,表达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季节的变换。 - 诗中的“二月”和“六月”可能是指春季和夏季,暗示了这两个季节中风雪的不同深度和气候特征。 - “鸿雁飞来风雪心
岭南巨海散溟蒙,海上罗浮四百峰。 炎瘴直须三尺雪,鳄鱼先避五花骢。 注释与赏析: - 岭南大海:描述了岭南地区广阔的海洋景观,象征着自然的伟大和无边。 - 罗浮山:位于广东,以其秀美的山峰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著称。 - 炎瘴与雪:表达了在岭南地区,炎热的天气需要降下三尺之厚的雪来降温的情景。 - 鳄鱼与骢马:鳄鱼是当地的野生动物,而骢马则是古代的一种好马,二者的对比展示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武夷曲次晦翁棹歌十首 其十 九溪历尽兴翛然,乱瀑喧豗赴锦川。 寻源已到明河曲,飞舄还过一字天。 译文:在武夷的九曲中,我领略了山水的乐趣,瀑布声喧哗地奔向锦川。 我已经找到了源头,飞鸟的脚印还在一个字天的旁边
黄龙洞下云色深 霅水苕溪吏隐心。东道若逢孙处士,青春须寄岘山吟。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友人前往吴兴(今浙江湖州)的景色和心情。下面是诗句的解释和赏析: 1. 诗的原文: 黄龙洞下云色深,霅水苕溪吏隐心。 东道若逢孙处士,青春须寄岘山吟。 2. 逐句释义: “黄龙洞下云色深”:描述黄龙洞附近的天空被浓厚的云雾所笼罩,显得深邃而神秘。 “霅水苕溪吏隐心”:提到在霅水和苕溪边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