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先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和人生感慨的诗作。下面是对每一联诗句的逐句释义: 第一联:春赏逐阳和,川游澹夕波。 - 春赏:春天时欣赏自然之美。 - 逐阳和:形容春天温暖如阳光和煦,生机勃勃。 - 川游:游览江河湖泊。 - 澹夕波:平静的夜晚水面。 第二联:观灯传佛性,闻榜答渔歌。 - 观灯:观看灯笼或灯火。此处可能指观赏节日灯火或寺庙中点灯的仪式。 - 传佛性: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求学生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和分析诗歌内容主题、思想情感、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等,然后对照题目的各种要求进行筛选和组合。答题时思路要清晰,先答出关键词语,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少年矜壮志,垂老竟无成”意思是:少年时候自命不凡,豪情满怀;而到了晚年,一事无成。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一生的坎坷与无奈。 “身病疑增骨
【注解】 与:和,一起。相者:《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东方朔为郎官,武帝欲见之,朔辞以病。武帝召见,朔乃东乡设坐、据地而对曰:“夫牵牛之星,出于婺女之次,其宿间于毕,是谓牵牛守舍。牵牛出则汉国分,牵牛入则汉君危。”帝怒,使武士缚之。东方朔仰天叹曰:“牵牛星不正南,陛下安得有方丈之寿!”遂走出,逃去。后因以“东方朔”代指滑稽多智、能言善辩之人。甘:乐意。麻衣:古代隐士所服的粗麻布衣服。问:求索
赵浚谷自德州赴山西巡抚即韵寄赠 注释: - 节钺(jué): 古代指皇帝的仪杖,象征权力。这里用来比喻节度使的权力。 - 并州古镇城:并州是古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太原附近。这里的“镇”指的是城市或城镇的中心地带。 - 令行传阵肃:命令下达后,士兵们整齐划一地执行。 - 恩激顾身轻:朝廷对将领的恩惠激励着他们减轻自己的责任和负担。 - 一剑齐中出:形容将领的武艺高强,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
注释: 遇事不辞难,犹言畏旷官。 能探冤妇狱,解辱富郎冠。 优饰辞宾戏,乡音察吏奸。 明光今渐近,从此看封弹。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王石明府的诗。诗中描述了他在处理冤案、解救受害者以及在与官员交往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善于观察和分析,能够洞察事情的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他的行为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也让他成为了一个受人爱戴的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逐句释义”“赏析”,然后要通读全诗,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的表达技巧,最后分析诗歌的感情。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答案】 译文 陶渊明罢官后,西畴黍苗正滋长。 至今栗里上,还可见柳条垂。 山气佳胜昔,邻人问不知。 谁想相逢饮,一醉写心期。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此题为理解性默写,答题时注意认真审题,明确要求。本题中“八口计”是解题关键词,“其奈一身衰”是解题关键词,“御风随所往”“不用伤流滞”是解题关键词。考生在书写时一定要看清题目中的关键词,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填写。 【答案】 将游庐山别尹道舆樟墅:即将要离开庐山和尹道舆、张樟墅分别告别了。 非无八口计:并非没有考虑八口之家的生计问题。 其奈一身衰
【注释】因:沿,顺着。陶令:指东晋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远公庐:东晋和尚慧远在庐山结庵修道,后人称他的住所为“远公堂”。空归处:指僧舍,僧人住的地方。一啸馀:指僧寺中的钟声。石如人听法:指僧人诵经时击石的声音。水向佛成渠:指僧人洗钵盂、汲水等事用水。荤酒非吾好:荤酒,指饮酒吃肉。戒律除:指佛教戒律。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寻访东林寺的途中所见所闻。首联写诗人沿路寻踪觅迹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余徙松原泰和张秋泉代余督治八旬乃返酬以是诗 其二”:我被迁移到松原,泰和县的张秋泉代替我管理土地八年,后来他返回了,我写了这首七言绝句给他。 “平生无远适,代役竟忘归。力尽如同舍,时移且敝衣。”:平生没有远行过(因为)替别人服役就忘了回自己的家(自己)劳累过度像(做)仆人一样(在主人家里劳动),时间一长(衣服)也破旧了。 “菜根甘不厌,木屑虑无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作者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基本能力。此类题型要读懂诗作,明确主旨,然后根据选项逐一分析判断。此题要求对这首诗的逐句内容进行解说,并给出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最后附上赏析。解答时,需要逐句分析,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解释其含义,再结合整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 第一句:自佛手岩入慈云寺。“自”字写出了诗人从什么地方来,即从佛手岩来的。第二句:结茅应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