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寻陶令迹,偶过远公庐。
钟后空归处,溪边一啸馀。
石如人听法,水向佛成渠。
荤酒非吾好,宁缘戒律除。
【注释】因:沿,顺着。陶令:指东晋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远公庐:东晋和尚慧远在庐山结庵修道,后人称他的住所为“远公堂”。空归处:指僧舍,僧人住的地方。一啸馀:指僧寺中的钟声。石如人听法:指僧人诵经时击石的声音。水向佛成渠:指僧人洗钵盂、汲水等事用水。荤酒非吾好:荤酒,指饮酒吃肉。戒律除:指佛教戒律。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寻访东林寺的途中所见所闻。首联写诗人沿路寻踪觅迹,偶遇东晋名士陶渊明故居,又过慧远大师隐居地——东林寺。陶潜和慧远都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他们隐逸山林的行径,都受到佛教的影响。所以诗人用“因”字来表达自己寻找他们的踪迹,并由此引发出对这两位隐士的仰慕之情。颔联描写了寻访陶潜故居时的所见:寺后空无人居住,唯有钟声回荡在山中;溪边只有僧人在打水、念经,声音清脆悠扬。颈联则写景抒情,说僧人诵经时击石的声音,好像在给佛像听法;僧人洗钵盂、汲水等事用水,好像给佛像浇水一样。尾联点题作结,说明自己之所以不喝酒吃肉,并不是因为自己喜欢吃这些食物,而是遵循佛教戒律的结果。
全诗以陶渊明和慧远为线索,通过寻访两位高僧遗迹而引发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这两位隐者高尚品格的崇敬之情。语言平易自然,清新隽永,富有情味。诗的意境优美,富有禅趣,读来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