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先
【注释】 洞泉:洞中的泉水。 微涓出谷:微小的泉水从山谷里流出来。 何年:何时。 行止:行动和停止。 岂自怜:难道会为自己而悲伤吗? 欲接众流将助海,倘容尺地即瞻天:想把众水汇集起来来帮助大海,如果允许我留下一寸土地就能仰望天空。 纳污:接受污染。 迷空鉴:迷失自己的本性。 枉道:违背正道。 此去桃花休带取,渔人曾未识溪前:这趟桃花源不要带走,因为渔人从来就没有去过这个溪流的前面。 【赏析】
与张以敬曾于健夜坐 虚堂清夜寂无喧,渐觉年来语尚烦。 却笑空持儒者籍,可谁亲见圣人门。 鱼筌得处终难譬,鹿梦醒来岂复存。 好景待人眠不得,三更霜月上孤村。 注释: - 虚堂清夜寂静无声,渐渐觉得这些年说话太多太烦人了。 - 却笑话空手拿着儒家学者的名号,有谁能真正见到圣人的门徒? - 鱼和筌虽然得到它们的地方,但终究是难以比喻的,就像鹿在梦中醒来后,又怎能找回原来的存在? -
诗句释义与译文 首句 山中古洞初归主,林外穿云远共君。 - 山中古洞初归主: 描述诗人刚进入一个久违的山洞,感觉仿佛回到了主人的怀抱。 - 林外穿云远共君: 表达了与友人相见时的欣喜和距离感,仿佛是在云端之外相见的朋友。 次句 石作莲花疑半折,僧如迦叶可为群。 - 石作莲花疑半折: 用石头雕刻出莲花的形状,让人联想到半折的莲瓣,形象地描绘了洞口的天然美景。 - 僧如迦叶可为群:
这首诗是送尹道舆参加会试的诗作,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尹道舆的赞赏和期望。 第一句“经纶自属吾儒事”表示学问和才能是儒家学者的职责。 第二句“温饱何尝虑见侵”表示不必担忧生计问题,因为儒家学者通常能够获得足够的生活保障。 第三句“况是义方同尹母,可无善养似曾参”表示与尹道舆的母亲一样有教养,因此应该好好照顾自己。 第四句“万言为试陈王道,一饭应知待士心”表示通过考试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学识
寿同年胡前冈六十 文章礼乐与时违,早赐明恩暂赐归。 惯学儿嬉缘母在,乍亲农事识人稀。 传书久谢京华远,注易曾窥造化微。 同榜少年吾亦老,料君万事已忘机。 注释: 1. 寿同年胡前冈六十:祝胡前冈六十岁生日快乐。 2. 文章礼乐与时违:指的是文治武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3. 早赐明恩暂赐归:早年就得到了朝廷的恩惠和赏赐,暂时被放还乡间。 4. 惯学儿嬉缘母在:从小就喜欢玩耍
解析: 诗句释义及注释 1. 寿桃林龙塘母孺人八十 - 这句话描述了寿桃园和龙塘的母孺人,她享年八十岁。 2. 谁能彩服易华簪,岁岁躬耕力自堪 - 此句表达了对于能够穿着华丽的服装并改变传统观念(如用华簪代替普通簪子)的人的羡慕,同时也反映了对那些坚持勤劳耕作、无需华丽打扮也能自给自足的人的赞赏。 3. 懒种桃花称作宰,爱依萱草号宜男 - 这里提到“懒种桃花”可能指的是不喜欢或不擅长园艺的人
洞中屡辱龙塘兄惠诗次韵奉酬 独眠深洞不知晓,屡递飞云似见君。 岂为风波曾试险,故寻麋鹿与为群。 因酬诗内莲花句,却掩窗前贝叶文。 笑谓奚童好归语,云间世外此从分。 注释:我独自在深深的山洞里睡眠,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但是多次收到你送来的诗歌,就像看到你了一样。难道是为了经历风波曾经尝试过冒险,所以寻找那些麋鹿和鹿群一起生活吗?因为酬答了你的诗歌中的莲花句子,所以关上窗户前贝叶文
青原山次韵共绪山龙溪春天的服饰相互追寻秋天才相逢,讲堂分席更朋从。 石林清昼挥松麈,山阁微风起暮钟。 道损自甘同辈后,神闲渐识古人慵。 溪边夜语休轻答,莫有当年听法龙。 注释: - 青原山次韵共绪山龙溪:在青原山作诗并和共绪山龙溪的作品。 - 春服相寻秋始逢:春天的衣服相互寻找,只有在秋天才能遇到。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很快就到了秋天。 - 讲堂分席更朋从:在讲堂上分席,与朋友一起。 -
诗句如下: 滴沥寒厓不记年,下流何意动人怜。 译文如下: 滴落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落下,寒冷的溪水已经流淌了无数年,它为何如此触动人们的心弦?我愿意跟随这水流,随波逐流,即使生活艰辛也无怨无悔。 注释: ①“滴沥寒厓”形容泉水从高崖上跌落的声音清脆悦耳,同时也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自然的无情。“不记年”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淡然态度,没有刻意追寻或计算过去。
奉期与龙塘惺厓、特峰三友重游石莲 身外功名,何须看得如片云。岩栖岂必魏元君。夜看萝月时留影,朝听溪禽自笑群。披襟中野处屋似浮梗乱波文。朅来不信通灵地,且试浮香坐夜分。 注释:1. 身外功名:身外的功名利禄。2. 魏元君:指晋人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曾隐居罗浮山炼丹。3. 披襟:敞开衣襟。4. 通灵地:指有仙道灵气的地方。5. 浮梗乱波文:像漂浮的梗和乱糟糟的波浪一样。6. 朅来:忽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