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涓出谷是何年,行止随时岂自怜。
欲接众流将助海,倘容尺地即瞻天。
纳污不畏迷空鉴,枉道还闻作怨弦。
此去桃花休带取,渔人曾未识溪前。
【注释】
洞泉:洞中的泉水。
微涓出谷:微小的泉水从山谷里流出来。
何年:何时。
行止:行动和停止。
岂自怜:难道会为自己而悲伤吗?
欲接众流将助海,倘容尺地即瞻天:想把众水汇集起来来帮助大海,如果允许我留下一寸土地就能仰望天空。
纳污:接受污染。
迷空鉴:迷失自己的本性。
枉道:违背正道。
此去桃花休带取,渔人曾未识溪前:这趟桃花源不要带走,因为渔人从来就没有去过这个溪流的前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者的诗篇。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清丽的语言,描绘了隐士生活的恬静闲适。全篇没有直接写“隐士”,但是处处有“隐士”的形象。作者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一个远离世俗纷扰、寄情山水的隐者形象。
首句“微涓出谷”,是说微小的泉水从山谷里流出来。这里用一个“出”字,把泉水的渺小之迹写得十分生动。“出谷”二字,既表明了水的源头,又表现了水的渺小。“微”字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渺小,它突出了“泉”的特点,也为下句“何年”埋下了伏笔。
第二句,“行止随时”,是说泉水随处可遇,行止无定。“岂自怜”,是说泉水不会为自身而感到悲戚。“自怜”,指自我怜悯。“岂自怜”,就是根本不会为自身而感到悲戚。“岂自怜”,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与“行止随时”相互呼应。
第三句,“欲接众流将助海”,意思是说泉水想汇合众流来帮助大海。“助海”,是指帮助海洋。这里的海水是指广阔的大自然,不是特指大海。“倘容尺地即瞻天”,意思是说如果允许留下一寸土地,就能够仰望天空。这两句写出了隐士的理想和抱负,也写出了隐士的生活情趣。
第四句,“纳污不畏迷空鉴”,意思是说接受污水而不为其所迷惑。“纳污”,是说接受水中的污浊之物。“空鉴”,指明亮的眼睛。这两句写出了隐者面对污世而不失其清明之眼。
第五句,“枉道还闻作怨弦”,意思是说枉道而行还听到作怨的琴声。“枉道”是说违背常理。这里的“枉道”并不是指违反常理,而是指违背常理的行为,即不正当的行为。这两句写出了隐者面对非正义行为而仍坚守正义之心。
最后一句,“此去桃花休带取”,意思是说这次离开桃花源时不要带走桃花。“桃花”,指桃花源中的桃花。这两句写出了隐者对于桃花源的珍视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隐者生活的描述,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理想精神,同时也展现了隐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诗中所描绘的隐者形象,既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又有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种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理想人格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