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朝阅狱体群臣,功罪还将问吏民。
无恤共怜沈灶地,不疑岂愬诳金人。
胡来借箸谋安出,事往吹毛语太频。
回首晋阳成乐土,安危当日属谁身。
【注释】
平阳:地名,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北。双江:指黄河和汾河交汇处的晋南地区,又称平阳。阅:审理。圣朝:这里指宋朝。体群臣:体恤群臣。将:要。共怜(qǐ):怜悯,同情。沈灶地:沉没的灶台,比喻被冤杀的人。不疑:不疑惑。胡来:胡作非为。借箸:借用筷子,比喻出谋划策。安:安全,平安。吹毛:吹毛求疵,挑剔毛病。晋阳: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乐土:安乐之地。安危:国家兴衰,这里指国运。身:自己。
【译文】
宋朝皇帝审理案件体恤大臣,功过好坏都要问及官吏百姓。
没有疑虑地怜悯沈灶地,不会疑惑地向金人诉说。
胡作非为借箸谋安出,事情过去吹毛求疵太频繁。
回首当年晋阳成安乐之地,国家安危当日由谁决定?
【赏析】
本诗前四句写诗人对宋仁宗处理政事的不满,认为仁宗皇帝过于仁慈,对一些奸臣不能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制裁,以致于奸臣得逞。后八句是议论,诗人对宋仁宗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采纳贤良的建议,为国家作出正确的决策。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宋仁宗的批评与期望。
“平阳勘双江狱事”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叙事的方式抒发了诗人对宋仁宗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
诗的前两句“圣朝阅狱体群臣,功罪还将问吏民”,是对宋仁宗审案方式的质疑,他认为宋仁宗过于仁慈,对于犯罪的官员不能采取严厉的手段加以制裁,而只是通过询问吏民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让奸臣得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从而使得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犯罪活动。
第三句“无恤共怜沈灶地,不疑岂愬诳金人”,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宋仁宗的不满。他认为宋仁宗对那些无辜受害的人缺乏同情心,甚至对于那些被冤枉的人也不予关注。同时,他还指出宋仁宗对于敌人的欺瞒行为过于信任,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和打击。
第四句“胡来借箸谋安出,事往吹毛语太频”,是对宋仁宗处理问题方式的进一步质疑。他认为宋仁宗在处理问题时过于草率,甚至有些轻率。对于一些重要的事情应该认真考虑,而不是轻率地做出决策。同时,他还指出宋仁宗在对待敌人的态度上过于宽容,不应该轻易相信敌人的承诺和承诺,而是要时刻保持警惕和警惕。
最后一句“回首晋阳成乐土,安危当日属谁身”,则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他认为如果宋仁宗能够采纳贤良的建议,为国家作出正确的决策,那么晋国就能够成为一个太平盛世的地方。然而,如果宋仁宗继续坚持错误的做法,那么这个国家的命运将会被葬送。因此,他呼吁宋仁宗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整首诗通过叙事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宋仁宗的不满和担忧,同时也传达了他对于国家未来的期望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