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先
诗句原文 清霜十月未沾衣,碧树高低满翠微。欲问峰头双剑石,旧时黄鹤傍谁飞。 译文与注释解释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象的细腻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清霜十月未沾衣,碧树高低满翠微。" 描述了十月的清晨,寒霜还未触及衣物,而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这里的“翠微”指的是绿色的山丘或树木,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紧接着,"欲问峰头双剑石,旧时黄鹤傍谁飞。"
【赏析】 此诗首句以“偶成”点题,表明这是一首即兴之作。全诗四句都是写自己的思乡之情。首句“故乡久别断音书”,是说离家已久,音讯断绝。“久别”二字,既写出了诗人因长期不在家而产生的思念之苦,又暗含了他在外飘泊不定、生活艰辛的身世之悲。“断音书”三字,则将这种思家的痛苦形象化了。 第二句“早晚归来一室虚。”是说自己虽已身在外地,但心仍系着那遥远的家乡,时刻盼望着早日归来。“早晚”二字
以下是对《四楼诗四首》中《其四 留春》的逐句释义: - “阅尽繁华只等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世间繁华的淡然态度。他看遍了世间的荣华富贵,却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不以为意。这种超然的态度,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 “纷纷市鼓竞春还”:这句描绘了春天里市井的景象。市鼓声声,热闹非凡,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的复苏。市井之中,人们忙碌而充满活力,展现出一种生活的热闹和繁忙。 -
诗句输出: 十里平林晓望中,故家乔木远含风。 译文输出: 在清晨的阳光下,我站在宽阔的平原上,远处的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注释输出: - 十里平林:指广阔平坦的平原。 - 晓望中:早晨眺望。 - 故家:故居,指自己的家乡。 - 乔木:高大的树木。 - 含风:被微风吹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晨时分,站在宽阔的平原上,眺望远方的景象。诗中通过“十里平林”和“故家乔木”等意象
《昭君词 其十》是明代文学家罗洪先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通过描绘昭君出塞的情景,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牺牲精神。下面将逐一解读这首诗: 1. 诗句解读: - 谁将弦管奉君王:这句表达了演奏者为君王演奏乐器的场景。弦管在古代常用于宫廷音乐,演奏者以此向君王献艺。这反映了古人对音乐艺术的尊重和利用,也展现了君王对音乐的喜爱和重视。 - 明月楼中夜未央:明月象征着清辉和美好的时光
身在三千误有名,一朝诏下出长城。 相逢惟有关山月,曾照宫中弄影情。 译文: 身处三千人之中,因偶然的机会而成名,但终究是一时的荣耀。突然有一天,皇帝的命令下达,让我从这漫长的长城中离开。在这分别的时刻,我想起了关山之上那弯弯的明月,它曾经照耀过宫中,映照着我们的影子。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昭君被迫离开边疆,与亲人和友人告别的情景。她身处三千人之中,本应享受着荣誉和地位,然而这一切却只是短暂的
【注释】 溪前——指村前的溪水。 山色碧—青山的颜色是碧绿的。 嵯峨(cuó é)——形容山势的高峻险陡。 杨柳阴中——指柳树成荫的地方,这里代指村边的杨柳树下。 古巷多——指村中的老巷子多。 佚(yì)老——隐居在乡村。这里泛指退隐的人。 月明谁为听渔歌——指夜晚明月明亮时,谁又能听到渔人在唱歌呢?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闲适安逸的生活情趣。首句写景,用“碧嵯峨”三字写出了青山的秀美
```text 翠华相望不相闻,空却巫山一片云。 何事梦中还万里,竟令无路近明君。 【注释】 - 翠华:指皇帝所乘的车子,也借指皇帝。 - 相望不相闻:虽然彼此相对,但无法听到声音。 - 巫山:地名,这里比喻高远的理想或情感。 - 空却:形容空虚。 - 片云:形容像一片云一样轻飘不定。 - 何事:为什么。 - 梦中还:在梦中依然存在。 - 万里:形容距离遥远。 - 竟令:竟然使得。 - 无路
下面是诗句、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 ``` 昭君词 其八 不是君王爱不均,妍媸自古易迷真。 明光咫尺犹难辨,何况飘零万里人。 ``` 译文: 并非是君王对美人的喜爱不均一,自古以来,美丑的辨识总是容易迷失真相。即便距离很近的明光宫,也难以分辨清楚,更何况是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 赏析: 罗洪先的这首诗表达了深深的忧国之情与对远在他乡之人的关怀。诗中首先指出了君王对美人的喜爱并非出于真心
诗句:淡扫蛾眉耻乞怜,几回春色负华年。 译文:淡妆打扮,眉毛轻轻扫过,却因乞求他人怜悯而感到羞耻。多少次,春天的美景都辜负了我最好的年华。 注释:蛾眉:指女子修饰得美丽的眉毛,古代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乞怜:乞求别人的怜悯。春色:指春天的美好景色。华年:美好的年华。 赏析:这首诗是明代罗洪先的作品《昭君词 其四》。诗中表达了对王昭君美丽容颜被毁、命运多舛的深深同情。她虽然淡妆轻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