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卞
注释: 1. 师到华阳洞:法师来到华阳洞。 2. 山华几度开:华阳洞的山峰已经多次打开了。 3. 祇应常救物:只应该经常拯救众生。 4. 却遣世人来:却让世间的人们来到这里。 赏析:《赠华阳法师》是一首咏怀诗,表达了诗人对华阳洞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关爱之心。全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寓意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卞拜覆: 大雪纷扬,农事丰收,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承蒙赐教,倍感欣慰。刚行首司呈贺雪笏记时,觉得不够完美,试为修改后呈上,如可用,请命人书写。不备。 卞拜覆: 四兄相公坐前
楞严经偈 【注释】: 1.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舌头不是无缘无故出现,而是通过品尝食物而产生感觉。 2. 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当食物的味道消失后,舌头不再有任何感觉,如何获得圆满的通达? 3. 身与所触同,如非圆觉观:身体与接触的对象是相同的,如果没有达到圆融的觉悟观照,那么身体与接触的对象就是同一的。 4. 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如果用有限的度量去衡量,是无法与无穷的事物相融合的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茅山元符万宁宫的诗。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译文: 1. 猗嗟三茅,得自初成。 注释:啊!三茅(茅盈、茅固、茅衷),他们得到了最初的成就。 赏析:这里用“猗嗟”来赞美三茅,表示对他们的赞赏。 2. 气合于无,与形俱升。 注释:他们的气息与虚无相合,与形体一起上升。 赏析:这里的“与形俱升”形容三茅的境界高远,与天地融为一体。 3. 孰希其风,必静必清。 注释:谁能追随他们的风格
楞严经偈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婆娑界。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
楞严经偈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闻复翳根除。
楞严经偈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 反□□自性,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 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 訋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闲人,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自馀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
楞严经偈 觉海性澄圆,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士。 知觉乃众生,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释义】 华阳洞是道士华阳法师的道观,此诗是诗人对法师的慰问,劝慰法师不要在山上修行,因为山中开凿的石室已经多次出现,这预示着山中的石室将会出现。 【赏析】 首句“师到华阳洞”,交代了赠诗的对象是华阳法师;第二句“山华几度开”,用“开”字来表示石室的出现。这里运用了“华”和“开”两个双关语,一是说华阳洞内岩石上生长的苔藓,二是说岩洞内的石室,都是华阴洞内所没有的。“山华几度开”
卞拜覆。雪意殊浓,甿亩大洽,殊为可庆。蒙赐答诲,尤以感慰。适行首司呈贺雪笏记,似未稳,试为更定。如可用,即乞令写上也。不备。卞拜覆。四兄相公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