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
鸡冠花 亭亭赤帻岸台端,傲出风霜不自寒。 要识朝阳凭一唱,扶桑高捧海澜安。 注释:亭亭(qín qín):形容姿态优美挺拔的样子;赤帻:古代的头巾;岸台:水边的高台;傲出风霜:不畏风雨;不自寒:不怕寒冷;要识:想要识别;朝阳:太阳光;凭一唱:靠着一声歌唱;扶桑:传说中的神木名,这里指太阳;高捧:高举;海澜:大海的水波。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鸡冠花在风雨中昂首挺立,无畏严寒的景象
注释:我两次被贬到边荒之地,囊中空空如也,低头不敢与尉巡说话。 韩信受到年轻后生们的侮辱,也算是了却了前生的一段恶缘。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对历史人物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在成都时,生活困窘,连买书的钱都没有,只能低着头,不敢与官员交谈。第三句“淮阴受却少年辱”指的是汉初名将韩信,曾被封为淮阴侯,但因未被封为王而心生不满,于是谋害了刘邦的太子
【注释】 几人:几个。鞅掌:忙碌操持。几人:几个。山里僧家:指隐士。独闭关:隐居山林,独自闭门。一犁:耕田用的犁。堪自慰:足以安慰自己。醉归:醉后回家。春社:古代农村以立春后第五戊日为社日,举行祭祀土神等的节日。月西湾:傍晚时分月亮在西边湾上。赏析:此诗作于诗人晚年退居江州时,是一首纪游抒怀诗。诗人用“山行”二字领起全篇,首二句点题,三、四句写诗人在风雨中耕作的情景,五、六两句写诗人饮酒后归家
【解析】 本诗是诗人在腊月里踏雪寻梅的情景。诗人用梅花的“红颜”来比喻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向暖而生。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追求理想的信念。 【答案】 译文: 腊月里我出门踏着积雪来到雪山脚下,只见梅花在春风中迎着暖意绽开了美丽的容颜。 桃树和李树在山冈岭上盛开出艳丽的花朵,我披着皮衣悠闲地欣赏着这美景
【解析】 这是一首写梦诗,全诗共四句。首句“终日思家怅复吁”,交代了做梦时的时间、地点和心情。“梦魂飞泊洞庭湖”一句是全诗的第一句,也是关键句。这句的意思是说:我梦见自己飞到了洞庭湖边。“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境内,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忽惊信篆归何处”两句是第二句至第四句,写梦中的情景。“信篆”是指书信上的篆文,指书信;“耆童”指年老而行为愚拙的人,这里用来形容梦中的儿童。这两句的意思是
【注释】 一年又一年 —— 表示岁月流逝,时光荏苒; 秋吟 —— 指诗人在秋天抒发感慨之作; 其一 —— 这是诗的第一首诗,即第一首; 难禁 —— 禁不住,无法忍受; 时时 —— 时时刻刻,不断地; 忆故邱 —— 思念故乡; 独坐琴台心万里 —— 独自坐在琴台旁,心中思绪飞扬,仿佛跨越万里(比喻思念之情深远); 庭前草木尽含愁 —— 庭院前的草木都充满了忧愁的气息。 【赏析】
《晚菊·其二》是清朝诗人于成龙的作品,其内容为:“桃李芳菲尽有期,菊花爱晚独迟迟。西风摇落今重九,尚尔韬英更待谁?” 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译文注释及赏析: 1. 诗句释义: - “桃李芳菲尽有期”:这里以桃李比喻青春和美貌,暗示美好时光是有限的,总有结束的一天。 - “菊花爱晚独迟迟”:以菊花为例,菊花虽不与桃李争艳
注释:我本打算在中秋之夜欣赏月光,不料雨后乌云遮住了月亮。老天故意将云遮住月亮,不让月光洒在大地上。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以自然景物为对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全诗前两句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中秋夜晚,明亮的月光和清新的空气给人带来一种愉悦的感受。然而,第三句突然转折,用“无端”一词表达了诗人的失望和不满。最后一句则通过“不许”、“朦胧”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对老天的愤怒和无奈之情。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
注释:每年中秋佳节,我都会离开家乡,登上高楼,却不敢去看那圆月高悬。因为我深知嫦娥的孤独和忧愁,所以她才会选择云遮寒宫,早早地睡去。 赏析:这首诗以诗人的切身体会,描绘了中秋节夜晚的寂寞与哀愁。诗人通过“登楼羞看月团圆”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而嫦娥的“愁人意”则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深沉内敛,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解析】 此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全诗四句皆为写景,但各具特色。首联“夜静沙寒滩水鸣”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冷的夜晚滩头景色图:在月色下,江面上的沙砾被月光照得银白色,寒气逼人;江水在沙滩上激荡出阵阵响声,仿佛是天籁之音。颔联“云横露冷渡浮萍”描绘了一幅苍茫辽阔、云雾弥漫的夜色。诗人站在江边凝望着茫茫夜色,只见天空中飘来几朵淡淡的白云,远处山峦时隐时现,江面上的浮萍被一层薄雾遮住,显得朦胧而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