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习经
河流转处片帆出,倏忽来过湜亭前。 想见都官狂兴发,整巾直走沧海边。 注释: - “湜”是地名,位于今山东济南境内,有“泉城”之称。 - “片帆”指帆船,“转处”指转弯的地方,“倏忽”形容时间极短暂。 - “来过”表明帆船经过这里。 - “都官”是指当时的都察院官员(御史),“狂兴发”意味着他们心情激昂,兴致勃勃。 - “整巾”指整理头巾,古代文人雅士常在出游时戴头巾以保持整洁。 -
【注释】 葛沽:地名,今属天津市。苏庄:地名,今为天津市静海县葛沽镇苏庄村。道中:途中。携马兰:指携种马兰的种子。归:归还,送还。湜(shí)亭:地名,今为天津市静海县王口村。 【赏析】 《咏马兰》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连阴十日绿芜芜”,写马兰生长在荫蔽之地,长势茂盛;“添置牛槽道葛沽”,“添置”说明主人对马兰的珍爱和喜爱;“一路马兰勤请客”,说明马兰的生长,给农家带来丰收的喜悦
逃名择术计无馀,花柱斜街旧隐庐。 闻到伯休坚白晦,年来踪迹又田居。 注释:逃避名利选择医术,计划没有剩余,花柱斜街是旧时的隐居处所。听说伯休坚已经去世,但仍然坚贞不移。 赏析:此诗首联写诗人为了避世而弃官学医,在“花柱斜街”隐居,并自喻为伯休坚。颔联写伯休坚坚贞不移的精神,与诗人形成鲜明对比。颈联以伯休坚之死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伯休坚的敬仰之情。尾联点出诗人仍想归隐田园生活的愿望
注释:在葛沽苏庄的道上,麦苗丛生,桃杏花交相辉映。 麦苗丛生如花毯,桃杏交光似锦绣。 我不信行人会因麦苗而断肠,他们只会因艳福而忘不掉。 我某年月日过苏庄,那时艳福一生难忘。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田野的美丽景象,以及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和赞美。首句“葛沽苏庄道上麦苗茸茸桃杏交花”,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苏庄道上的麦苗、桃花、杏花交织在一起的景象,给人一种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感觉
“白发填词吴祭酒,天涯耕稼顾圭年。” 这两句诗出自清朝诗人曾习经的《田间杂诗·十四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经历和岁月变迁的思考。下面是诗句与翻译: - 诗句: 1. 白发填词吴祭酒:指代了一位白发苍苍的文人,他在乡间的田埂上创作诗歌,仿佛是祭祀用的酒坛子一般。这里的“吴祭酒”可能指的是一位擅长诗词的老者,也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 2. 天涯耕稼顾圭年:描述了一个人在天涯海角耕种庄稼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东风吹雨水亭阴: 东风轻轻吹动,带来湿润的雨水,让亭子的阴影更加幽深。 2. 怜尔天涯独种参: 我怜悯你孤独地在天涯独自种植人参,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 3. 书后欲题青李字,函封不发只沉吟: 我正准备在书信后面写下“青李”二字,但尚未发出,心中只是沉思不已。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的画面中
注释:亭子前面俯视长河,后面枕着渠道,天光云影总显得模糊不清。 听不到澄澈的声音与流浪的呼唤,自在亭中读道书。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亭中读书的场景。诗中的“前俯长河后枕渠,天光云影总模糊”形象地描绘了亭子的地理位置,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而“不闻澄澈与流浪,自在亭中读道书”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他在这个环境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与安宁,享受着阅读的快乐。整首诗通过描绘景物、传达情感
书横渠西铭挂田舍 圣其合德贤其秀,存吾顺事殁吾宁。 半年始学西铭看,只今此意常惺惺。 注释: - 圣其合德:形容德行高尚的人。 - 贤其秀:形容品德出众的人。 - 存吾顺事:遵循道德和正义。 - 殁吾宁:死后安宁。 - 半年始学:经过了半年的学习时间。 - 只今此意:现在这种思想。 - 惺惺(xiāng):清醒的样子,表示对事物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力。 赏析: 诗的开头“圣其合德贤其秀
这首诗的内容和形式都十分特殊。首先,从形式上看,它并不遵循通常的格律规则,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自由的诗体形式。在古代中国文学中,这种形式被称为“无韵诗”,即不遵循固定的韵律规则,而是由诗人自己创造韵脚和押韵方式。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也显得与众不同。它似乎试图表达某种关于修行和理解的概念,但是其内容却难以找到明确的出处或解释。这可能表明,作者试图通过这种特殊的诗歌形式来表达一些深层次的思考或观点
故书百本镇相随,长夏村庄日倍迟。 温罢《公羊》刚饼熟,家风还是秀才时。 注释: -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拥有大量的书籍,可以随意翻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长夏”指的是夏季的漫长日子,而“村庄”则表示诗人所在的环境。 - “日倍迟”意味着夏日漫长,阳光明媚的日子特别多,时间过得特别慢。 - “温罢《公羊》”指的是读过《春秋公羊传》,这是一部解释《春秋》的经典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