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习经
夹岸稊杨水绕村, 浣花今有灢西原。 他时傥得逢萧八, 乞觅桃栽五百根。 诗句释义: 1. 夹岸稊杨水绕村:形容村庄四周被水环绕,两岸长满了杂草和杨柳,水流绕过村庄的景象。 2. 浣花今有灢西原:这里提到的“浣花”可能是指一个地名或特定的地方,而“灢西原”则可能指这个地方的一个具体部分,表达了一种对这个地方深深的怀念或赞美。 3. 他时傥得逢萧八
落日回风逼发生,野田黄雀报初更。 灯窗夜气侵危坐,还我当年旧短檠。 注释:夕阳西下,晚风拂动,天地间仿佛都因这股力量而产生变化。田间传来黄雀的叫声,预示着天色将晚。夜晚来临,灯火透出窗户,暖意袭人,让人忍不住想坐下品茗谈心。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傍晚时分乡村田野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生活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宁静、和谐的乡村傍晚画面。同时
注释: 渠上新结湜亭:在渠水上新修的亭子。 把茅盖顶事非常,禅寂童心两不伤:用茅草盖顶,非常特别(指新建的亭子),与禅宗的清静、天真的童心一样(指亭子的主人)都不受影响。 欲与莲花同坐夏,一亭新置水中央:想要与莲花一样度过夏天,新亭就建在水的中央。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亭子的诗。诗人在描述亭子时,用了"渠上新结湜亭"这样的词语,既写出了亭子的位置,又突出了亭子的新颖。接着又描述了亭子的特点
【注释】 长镵:长柄锄。木柄:指锄把是木头的。畦町:田间小径。闲花:即野花,指菊。湜(shì):一种水生植物。晞发叟:指东晋谢安,字安石,隐居会稽东山,常于岩石上散发而坐,后人称其为“东山居士”或“晞发东山”。年年寒食哭冬青: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两天,人们要禁火寒食,故称“寒食”,也称为“扫墓节”,“踏青节”。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诗。首句写诗人亲自种菊的情景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 瓣香不忍更他师:比喻对诗歌艺术的追求,不能停止。 - 压卷今传薄命辞:比喻这首诗被当作压卷之作,流传至今。 - 一死实难天地窄:比喻生命的短暂,使得世界显得狭小。 - 世间方笑后山痴:比喻世人对陈后山的嘲笑。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态度。他赞美诗歌的艺术成就,认为诗歌是压卷之作,流传至今。然而,他也感叹生命的短暂
掠波双燕故飞飞,何处雕梁忘却归。 小立茅斋试招手,晚风蒲稗水深围。 注释: 掠波双燕故飞飞——双燕在水面上掠动。 何处雕梁忘却归——哪里的雕花的屋梁让我忘记了归途。 小立茅斋试招手——我站在简陋的茅舍门前,试着向远方招手。 晚风蒲稗水深围——傍晚时分,风吹过茂密的蒲草和稗草,水面被深深围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卷。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田间的自然景观
大雪降临陶隐居,仙人旧馆坛碑立。 隐居遗迹故幽奇,骨体漫诧吴兴儿。 偶与欧虞求触处,雪窗来写馆坛碑。
【解析】 本诗是一首描写江乡夜景的七绝。诗人在夜半时分,起身观景,只见残月如钩,斜挂天际,又见芦荻瑟瑟,风起沙飞,发出萧森的声音。诗人久居江乡,对这里水乡特有的景色和风味早已习惯了,可是今夜却突然想起早潮涌来时的景象。此情此景,使诗人思绪万千。 “夜起微茫月坠宵”,夜半时分,诗人起床观景,只见残月如钩,斜挂天际,又见芦荻瑟瑟,风起沙飞,发出萧森的声音。 “青芦风动响萧萧”,“青”字用得极妙
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人在田间劳作之余,喜爱阅读书籍,并喜欢在湖边种树编篱笆。 “并舍荒芜足数廛,黄昏饭后每流连”,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的劳动生活。他辛勤耕种,把田边地角的荒地都利用起来种菜种花。到了黄昏时分,他放下锄头,坐在田边休息,欣赏着自己种植的花草树木,感到十分惬意。“黄昏”是傍晚时分,“饭后”是指劳作完毕之后。 “此何添个书堂好,分贮湖楼种树编。”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热爱读书的情景
注释: 1. 竖子寻源去不回:比喻那些寻找水源却无法返回的人。 2. 渴心日晚生尘埃:形容口渴的心情,一天到晚都在渴望。 3. 龙团苍壁那可得:意思是说,想要找到像龙一样的茶团和苍翠的茶壁,恐怕很难找到。 4. 聊饮溪流三两杯:姑且喝点溪水,也就足够了。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游览乡村时所写。诗中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理解和同情。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