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止修观非自性,舍观修止异真如。
马鸣旧有双修论,未及程门定性书。
这首诗的内容和形式都十分特殊。首先,从形式上看,它并不遵循通常的格律规则,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自由的诗体形式。在古代中国文学中,这种形式被称为“无韵诗”,即不遵循固定的韵律规则,而是由诗人自己创造韵脚和押韵方式。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也显得与众不同。它似乎试图表达某种关于修行和理解的概念,但是其内容却难以找到明确的出处或解释。这可能表明,作者试图通过这种特殊的诗歌形式来表达一些深层次的思考或观点,而不是简单地传达一个具体的故事或主题。
下面将对这首诗逐句进行解读:
“书明道定性书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写一本书时(明道),我尝试确定书中的观点(定性)。这里的“明道”可能是书名,也可能是作者对某一特定问题或理论的阐述。
“舍止修观非自性,舍观修止异真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些人认为通过停止(舍止)和观察(修观)来修行是不同的。然而,实际上它们并没有真正的差异,因为它们都是通向真如(佛教中的终极真理)的途径。
“马鸣旧有双修论,未及程门定性书。”:这里的“马鸣”可能是指唐代的佛学家马祖道一(公元709-786年),他被认为是禅宗的创始人之一。这句话可能是在引用马祖的“双修论”,即同时修持禅定和般若智慧。然而,这里提到的“未及程门定性书”可能是指程颐(1033-1107年),他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程颐提出了“定性书”的概念,主张通过内省和反思来确立自己的信仰和观点。
这首诗通过对传统的修行方法和哲学思想进行反思和探讨,表达了对人生和宇宙本质的深刻理解。